秀山职业教育中心 办成武陵山区一流中职名校垫江县人民医院 建设让百姓放心满意的公立医院
第028版:教育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秀山职业教育中心 办成武陵山区一流中职名校
垫江县人民医院 建设让百姓放心满意的公立医院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师赋能提内涵 服务发展立潮头
秀山职业教育中心 办成武陵山区一流中职名校

    秀山职教中心龙凤花烛工作坊

  “从大局出发、以事业为重、为师生着想、对未来负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秀山职业教育中心最朴素的治校理念和教育理想。

  办学40年来,秀山职业教育中心历经一届届领导班子的奋力拼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迈入新征程,走进新时代,新一代秀山职业教育中心教育人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推动学校实现新的提档升级,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教育答卷。

  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实现“零突破”,参加市级技能大赛学生获奖20人次,教师获奖13人次。教师队伍“大提质”,“双师型”教师87人,申报市县级课题13个,发表各类论文累计287篇。学校发展上台阶,于2018年成功创建成为市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9年创建为市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2021年创建为市级优质中职学校。同时,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荣获各级各类荣誉120余项。

  找准痛点开良方

  奋楫扬帆启征程

  2017年2月的一天,彭华友接到了调令,将赴秀山职业教育中心担任校长一职。与职业征程中的新挑战一同而来的是巨大的阻力和压力:家人朋友不解,在基础教育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校长的压力也不小,身体能吃得消吗?

  但彭华友深知领导对这所学校寄予的厚望,也明白办好这所学校对秀山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尽管压力巨大,但更重要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彭华友有了决定:“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然而,当时学校的发展现状是,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孩子,有不少还是留守孩子;学生自信心不高,对未来发展茫然无措;教师工作状态与方式有待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连家长对孩子也不抱希望:“让孩子在学校长几年个头,大点了我们就带出去打工”。

  为了打破这一现象,学校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实施“党建+”模式,助推全面发展;实施模块化教学,构建新型课程体系;采取半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落实三全育人;开展多样化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创建大师工作坊,开发民族文旅产品‘强化专业群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系列举措开启了学校发展新局面。自此,秀山职业教育中心朝着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武陵山区一流中职名校快速迈进。

  提振教师精气神

  凝心聚力攀新高

  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学校要发展,首先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

  如何才能提振教师的精气神?学校首先鼓励教师到企业真枪实刀历练一番。

  起初,学校老师们对入企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在硬着头皮入企培训一段时间后,当初提出异议的老师思想就发生巨大转变。“走出去才知道天有多高,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更有老师主动反思:“我们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企业服务的,应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好更快地与企业用工需求相接轨?”

  老师们干事业的精气神提起来后,学校从职业学校对教师需求实际出发,落实教师全员培训,积极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先后邀请知名职教专家到校做报告,选派骨干教师到名企名校培训学习,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更新了理念,激发了他们的成长内驱力。

  为了让更多老师施展才能,大展拳脚,学校广开选贤任能制度,搭建成长平台,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短短几年时间,学校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结出了累累硕果:“双师型”教师87人,学科带头人25人,成为学校发展的坚强脊梁;教师们潜心教研,申报市、县级课题13个,发表各类论文累计287篇。

  立德强技修内功

  引领学生好成才

  恰逢四月走进秀山职业教育中心,葱郁的四季常青树木映衬着学生们灿烂的笑脸,传递出新时代职业学校的精气神儿。

  学生的喜人变化让教师们更加坚定:“教育带给人的,应当是美、希望和力量,是改变自身命运、赢得精彩人生的信心与动力。”基于此,学校采取立德、强技、铺路三举措,为学生成才发展领路护航。

  德育是滋润学生幸福成长的种子,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为标准,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工作坊和社团活动为平台,实施“传承+创新+创业”育人。聘请非遗大师进校成立了苗绣、书法、秀山花灯、龙凤花烛、陶艺等7个民族文化传承与文旅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大师工作坊和42个朗诵、主持、书画、绘画、舞蹈、球类、田径社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业是学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学校大力推动“三教改革”,实施模块化教学,坚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让人才培养更具系统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为了实现学生更好发展,给孩子打造多元成才发展空间,学校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进行“3+2”合作办学,打通“中高职”通道;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项目,畅通了实习与就业渠道。仅2021年,该校学生高考本科上线98人,540人被大学录取,升学率达98.9%,毕业生双证获证率达87.6%。

  多重角色领路人

  服务经济大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在彭华友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运营打造了“非物质文化双创基地”,该项目在2020年中旬正式启动,是一个多功能一体化的非遗文创综合体,以非遗文化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和非遗文化产教创新融合,助推文旅融合实现新发展。

  不止是线下,学校还在秀山电商孵化园建立了电商销售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形成了“学-研-产-销”一条龙产业链,实现电商创业人才的培养和电商企业的孵化,为全县“电商是银山”的战略赋能助力。

  近5年来,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1万余名,其中进入高职院校深造2000余人,涌现企业业务骨干2300余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万余人次;学生与学员荣获各类奖项2800余人次;分别与35家市内外优秀企业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协议。

  谭茭 胡忠英 图片秀山职业教育中心提供

  校长思想力>>>

  让每一名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将来能为百姓办实事,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是我们教育人最踏实的幸福。

  身处这个“大有可为”时代,我们教育人应紧紧把握时代和城市的脉动,找准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方向,不负育人育才的使命,通过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秀山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彭华友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