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之“幸福奔小康”大型群雕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川美师生为什么要创作这组雕塑?6月10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群雕主创之一,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川美副院长焦兴涛。
重庆日报:“幸福奔小康”大型群雕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创作团队是怎么构成的?
焦兴涛:去年11月,我们接到国博的邀请,承担这一主题的大型群雕创作。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我们通过查询资料、搜集素材、构思,完成泥塑小稿的创作。然后是泥塑放大、泥塑翻制,最后是雕塑打磨和着色完成,整个创作在4月完成。
主创人员包括雕塑系主任申晓南、副主任龚吉伟、研究生赵强等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师生一共70余人,他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重庆日报: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没有?
焦兴涛:时间紧,任务重。在完成小稿后,我们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具体制作,大家每天早上从大学城赶到李家沱创作基地,来回奔波,十分辛苦。在创作期间,患有高血压的老师,每天都随身带着降压药。很多外地师生都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创作人数最多时,一天就达到了56人。
重庆日报:这组大型群雕的创作思路和场景选择是怎么确定的?
焦兴涛:在雕塑小稿创作阶段,团队反复酝酿,四易其稿,最终确定了作品的内容与构图形式。我们考虑最多的,也是最难的,是如何生动而具体地表现人们的生活状态,如何让每个分主题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时代的壮丽画卷。最后大家一致决定用真人一样大小、写实雕塑呈现,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去描绘小康社会的全景图。
我们耗费了很多心思和精力,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去体验和感悟。只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推敲,才能跟观众产生共鸣、共情,才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才能塑造出新时代的文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