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楼栋工作日”新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学好党史要准确把握“四个维度”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开放创新农村建设要保留自身特色
第015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楼栋工作日”新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学好党史要准确把握“四个维度”
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开放创新
农村建设要保留自身特色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观察

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开放创新

欧璟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要求,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使创新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科技发展越发需要世界,世界科技进步也越发依赖中国。重庆要在日益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高质量开放创新,实现高水平创新人才集聚、前沿科技成果迸发的新局面。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认识

  作为地处内陆的特大型城市,长期以来,重庆的科技力量相对于沿海发达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在贸易方面,重庆率先开出中欧班列,成为中国西部连接“一带一路”的桥头堡,通过陆上跨境贸易促进了科技创新力量的发展,激发了重庆以电子信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信息科技上的运用和创新,带动了教育、科研、产业、金融等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然而,相较于中央在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全球性创新议题、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等方面,重庆还存在差距,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力量还显得比较薄弱。为实现重庆“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实现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的全面跨越式提升,需要采用非常规办法,以高水准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高质量的科技开放创新,创造机遇,逆势而上,奋起直追,方能取得非常之功。

  抓住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机遇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高端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科技创新合作的需求持续上升,外部国际环境对重庆实现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仍然具有利好条件。一方面,重庆要紧紧抓住国际科技合作新空间不断拓展的时机,坚持围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要在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开放合作,不断创造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机会,使得科学与技术研发同步升级,助力构建体系化的国家西部战略科技力量。要从源头和底层的基础理论研究出发,支撑应用技术的创新研发,服务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要通过产业高水准的开放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让科技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培育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新优势,在多元开放格局中变危为机、抢占先机。以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不断加强国际产业链对重庆的依存关系,以创新链稳固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最终使得重庆在科技实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创新力方面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点工作

  重庆的开放创新应围绕关键要素的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做文章。一方面是加强国际创新人才交流合作。瞄准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进行创新人才布局。首先紧扣重庆产业基础,率先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轻金属、工业大数据、病理学等相关优势领域培育和引进国际应用型创新人才;其次进行关键基础领域的突破,在物质、生命、空间天文、地球环境等战略基础性领域,在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器件、工业基础软件、汽车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具有共性基础技术的应用基础性领域大力引进和培育基础型创新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在大数据智能化等重点发展领域,不断加大重庆科技的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和人才引进强度。为此,在渝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智库机构等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特别应面向全球协同合作,共同搭建交流平台,设立专项基金,依托“重庆英才计划”、引进外国专家倍增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和博士后培养专项等,不断加大重庆科技的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和人才引进强度,不断加强与欧洲、中亚、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努力形成畅通稳定的多元化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引才渠道。另一方面是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国际交流与共享。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以传统优势制造业产业为基础,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新增长点,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服务全国市场。同时,发挥重庆地处西部的地缘优势,面向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诸国,以科技服务市场,以市场丰富多元应用场景,以新技术快速迭代所形成的新空间为契机,加强合作、互学互鉴,促进科技成果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制造业在国际区域间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高质量开放创新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重庆的先进制造业努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等贸易伙伴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区域间共享、共赢。

  (作者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