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支撑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抓紧做实科技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始终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目标把握好大数据智能化这个科技创新的主方向
第007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支撑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
抓紧做实科技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始终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目标
把握好大数据智能化这个科技创新的主方向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握好大数据智能化这个科技创新的主方向

樊自甫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高质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为新技术运用、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广创造了条件、开辟了空间。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倾力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成效正逐步显现,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仍面临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亟需抓紧做实科技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更多依靠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的力量,稳住经济基本面、培育新的增长点,更好引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载体及平台建设。准确把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快创新载体及平台建设,巩固筑牢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基础。一是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等重点载体建设,打造梯次布局、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优化我市创新资源布局。二是高水平建设脑科学、量子科技、智能计算、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加速推动粒子物理、聚变物理、天文学、网络安全等专用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谋划建设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大科学装置培育群,抢先布局高端研发平台,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三是突出产业创新这个主战场,加快创建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国家级高端研发机构来渝设立分中心、分院或应用示范中心,全面提升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创新支撑能力。

  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数字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需求,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不断增强全市科技创新技术供给能力,形成一批引领全国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一是重点突破云计算、物联网、知识工程、跨媒体智能、5G网络、认知计算、类脑计算、智能语言处理、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加快布局大数据智能、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高级机器学习、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二是针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开发和应用,重点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加强工业软件支撑能力建设,重点突破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工艺仿真软件,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等业务管理软件。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抓紧做实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这个主抓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推动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全面增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依托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行业协会等,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创新资源,构建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服务综合体,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供给和需求对接。二是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大数据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开源社区,以开源开放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扩散共享和转化应用。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提高科研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增强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四是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概念验证、孵化育成等面向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抓紧做实优化创新生态这个主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引培、创新创业、金融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支撑体系,着力打造良好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生态。一是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依托我市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级研发机构,招引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高等院校学科布局和专业建设,扩大适应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需要的中高端人才供给。二是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加大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推进专业化科技创新创业保险机构建设,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规模,强化金融对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的支撑扶持。三是引导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扩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优质创新主体规模。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营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加速人工智能、先进计算、智能制造等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作者系民进会员、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