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擅长搞“地下工作”的实验室常年与灾害较量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提供支撑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92岁高龄院士每天7点半出现在实验室
第004版: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报道⑥
上一版 下一版 
这个擅长搞“地下工作”的实验室常年与灾害较量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提供支撑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92岁高龄院士每天7点半出现在实验室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对话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卢义玉:
为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提供支撑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本报记者 张亦筑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围绕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未来将如何推动能源变革?4月28日,重庆日报记者对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卢义玉进行了专访。

  重庆日报: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何会建在重庆大学?

  卢义玉:重庆大学矿业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1935年就成立了矿冶系。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鲜学福的带领下,1978年成立了矿山工程物理研究所;2000年“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采矿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通过发展,我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在矿业工程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成为我国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因而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重庆大学就水到渠成。

  重庆日报: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卢义玉: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人才是实验室发展的第一资源,实验室要做好科研梯队建设,就要保持年龄、学缘、学历等结构合理化配置。由于实验室地处西部,对创新人才吸纳不足,对外引进人才存在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实验室在各方大力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外引内培,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有力支撑了实验室未来的发展。

  重庆日报:近期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实验室将从哪些方面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卢义玉:首先对于煤炭资源,实验室将重点聚集在煤炭资源的原位转化与低碳利用,同时开展煤系地层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理论及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开发CO2负排放技术。其次,基于实验室已有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储备,开展非常规天然气、地热等低碳或者非碳基能源开采理论及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绿色低碳能源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外,也将开展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推动废弃矿井储能及多能互补开发利用,支撑“能源革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