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巫山县福田镇的松柏村,处处鸟语花香,漫山遍野的李树缀满青涩的果子,充满生机。
看着重重脆李树,松柏村党支部书记肖裕兰的思绪回到1个月前在村民翁发福家召开的那次村民会议。
“我先干出个样儿来”
那一天,是松柏村村民加入该村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签约日,100多名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加入合作社,实现产业统一管护和统一销售。
“2017年,我同样在这户村民家开村民大会。不过,当时来的只有6名留守老人和3名身有残疾的村民……”前不久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全票当选且连任村支书的肖裕兰看着眼前的场景,眼眶湿润了。
松柏村位于福田镇大山之中。以前,村内基础设施薄弱,通电不通水、通话不通路。因为贫穷,村里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甚至举家外迁,到其他地方去发展。村里的土地荒芜了,偌大村社只剩下老弱病残。
“你们搞不搞得起来哦?”2017年的村民会上,51岁的李伯轩心中疑惑:“现在,村里到处都是茅草坡,人都进不去了,还怎么发展产业?”
“不是不信任你肖书记,而是在产业发展上我们吃了太多亏。”村民陈孝业说,前几年,村里曾组织大家种植过核桃、脆李,但缺乏技术和管理,果树迟迟不结果……
“你们不干,我先干出个样儿来给大家看。”曾在福田场镇创办幼儿园,后来又毅然回村带领村民发展的肖裕兰身上那股不服输的性子仍在。
她与丈夫杨贵俭一起,开始在荒山上清园、栽种果树。126天过去,一个700亩的果园出现在村民眼前。
“看来这回肖支书是真的想带我们搞产业。”李伯轩感动了,他第一批参与进来,种植了35亩脆李。
“我也跟着你们干”
一个村庄留不住人,就越来越穷。留住了人,就有了人气,有了人气,才会有生机、有希望。
57岁的周继富多年前就将全家搬到了场镇。他开过门市、经营过煤矿,一年收入就有几十万元,日子过得很红火。
“已经多年不回老家了,房子破破烂烂,田地上的草也有丈多高……”他说,当肖裕兰劝他回来发展种植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时,被他一口回绝:“我在镇上过得这么好,回去跟你们折腾、活受罪?”
“你们是先发展起来的人,但不能看着家乡永远贫穷下去啊?你们也要为家乡的发展出点力。”肖裕兰说。
这句话打动了周继富:“好,我也跟着你们干!”
2017年底,周继富发展种植了50亩脆李,去年开始产生效益,今年预计可收入20万元左右。
“去年春节,我们全家真正过了一个团圆年。”夏云容还在回味全家团聚的日子。一家6口人,以前都各自在外地务工,地没人种、房屋没人收拾,也难得团聚一次。
2017年,夏云容看到家乡发展产业热火朝天,放弃了外面月薪过万元的工作,回村种植脆李。“种了51亩,去年开始挂果,今年进入丰产期,能收入20多万元。”2020年春节,夏云容的父母、弟弟、妹妹都回了家,一起过了个团圆年。
通过几年发展,松柏村已建成了2050亩柑橘园、2350亩脆李园,80%的村民留在了村里发展产业。
抱团才有竞争力
松柏村的李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小树变成了大树,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产业发展起来了,如果销售跟不上,村民又会失去信心。”肖裕兰想着,只有成立专业合作社,对全村的果树进行科学管理、统一营销,抱团发展才有竞争力。于是,又有了3月的这场“约会”。
“加入合作社有什么好处?”
“入社后可以享受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的测土配方施肥等肥料、农药;享受统一提供的统防统治、修枝管护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优惠服务;享受合作社提供的农产品收购和销售服务……”
“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李子树下套种辣椒,让大家的收入增加一半以上。”
“我加入。”“我加入。”村民们纷纷举手表态。
“你们种脆李,收入真有那么好?”人群中,还来了一个长期在外打工、一直对村里发展产业抱着观望态度的人。
“当然啊!现在我们又实行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品质和价格肯定更好。”
听了入社村民的话,他也悄悄地去签了入社协议。
“看,黄春刚也签了!”
大家的哄笑声中,刚在协议上摁下红指印的黄春刚站起来:“你们能签,我为什么不能签?回去后我马上把10亩地种上脆李,要不了几年,收入肯定会赶上你们……”
4月的暖风拂过山峦,一天天长大的脆李果子正探头探脑地见证着松柏村民们“约会”时说过的话。
巫山县融媒体中心 卢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