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怎么才能为后人留下这笔珍贵遗产?”据杨邦德介绍,从1993年开始,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研究院的专家围绕白鹤梁题刻的保护,展开了长达10年的激烈争论,提出了蜂巢拱顶壳、高围堰、隔流隧道、就地保存异地陈展等诸多方案,最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实施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
该方案是在题刻集中区建一个椭圆形罩体,把题刻原址保护在长江江心,再在罩体内注入4500吨经过物理净化的水,使罩体内外压力基本一致。
“这样不仅保障了文物安全,也有效解决了泥沙淤积、销蚀等问题。”杨邦德称,近年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实际运营中,不断升级改造了水循环系统、深水照明系统、潜水作业系统等,积极开展了水环境现状研究、空气质量监测研究与调控、水下建筑体安全监测、抑制藻类生物膜等,堪称同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范例。
2019年,“白鹤梁题刻水下灯光改造项目”还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名单。
深研究
进一步阐释长江文化迷人魅力
如果说,考古是基础,保护是前提,对历史文物的深入研究阐释则是继承与弘扬的条件。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庆现有25908处不可移动文物、1482489件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只有研究好、阐释好,才能传承好、弘扬好。
近年来,随着我市文博事业的持续发展,已形成了一条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室内修复、保管陈列、规划建设、成果展示的全流程链。
在研究上,我市完成了《长江三峡文化发展研究》《川江航运文化研究》《三峡文物与三峡旅游发展研究》等一批重点课题,出版了《近代川江航运史》《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等学术专著,以及《三峡文物考古研究系列》等,其中编撰出版的《大足石刻全集》填补了国内大型石窟寺编写出版系列考古报告的空白,进一步阐释了长江文化的迷人魅力。
在展示上,我市目前博物馆总数已达105个,近年新增建成开放忠州博物馆、夔州博物馆、江津博物馆等三峡库区综合性博物馆达12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还联合长江沿线博物馆推出《长江文明展》《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大溪——走进长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题展》等长江历史文明系列展览,成为了解和触摸长江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活化上,我市利用考古成果,按照“一园多点”模式,推进了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前万州天生城遗址、奉节白帝城遗址已开工建设,忠县皇华城遗址、云阳磐石城遗址、涪陵小田溪遗址等7处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推出了《三峡人家》《归来三峡》《巫山神女》等一批文艺精品;策划举办了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等品牌活动;加快推进了洋炮局1862文创园等100多个长江流域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强化了长江文化成片集中保护,擦亮了长江文化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我市还注重把长江文化有机融入城市人文山水。通过“微改造”,推动了南岸区龙门浩、渝中区山城巷等传统风貌区对外开放,推进了渝中区十八梯、沙坪坝区磁器口、北碚区金刚碑、巴南区丰盛和木洞等传统风貌区的提档升级,让历史遗迹、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结合独特的巴渝风貌与山水景观,打造高品质人文胜景。
另外,我市还将全面开展长江三峡历史文化资源“起底式”调查,实施后续三峡文物工作整体评估,编制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加快三峡文物保护报告编写出版,推动三峡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与开放共享,服务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让“近者悦,远者来”,重庆正在释放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