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开拓创新开新局用心用情用力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第009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推进乡村振兴要在教育上下功夫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开拓创新开新局
用心用情用力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
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3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邹宝玲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优化农业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有利于提升我市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尽管具有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优势与潜力,以及不可低估的生态价值,但同时又是比较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存在农业产业链较短、区域品牌化较弱、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问题。为此,我们要深刻把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现有基础上探索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有效路径,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平衡生态与经济,重视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机械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既要满足高效性,又要体现生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食物供给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须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中秉承生态理念,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一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山地农业发展中平衡好生态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外部性问题主要是由产权不明晰,以及市场规则难以约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所致。这需要依赖政府部门,通过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措施来完善市场,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利用。一方面,政府要发展绿色金融,推行绿色信贷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有效益的环境友好型涉农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大对非环保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强监督,结合区域特征,科学合理评估在山地农业产业发展中因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从而构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二要重视高质量发展,用生态理念指导实践。山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表现为以高质量产品为主导的生产模式,还表现为整个农业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的效率与质量要高。要加强山地农业发展的理念引导,促进农业经营主体转变经营理念,由重视农产品数量转为重视农产品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三要优化山地农业空间布局,凸显山地农业特色。充分把握我市整体地形地貌,根据《重庆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聚焦柑橘(柠檬)、生态渔业、榨菜、生态畜牧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因地制宜,优化整体山地农业特色高效产业的空间布局。

  激活市场联动性,拓展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包括农资供应与采购,农产品生产、仓储、运输、加工与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反映农产品从“田野到餐桌”的价值创造与分配,关乎农户收益的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又依赖于有效市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以激活市场。一是活化各类资本,重构新型集体经济。一方面需要坚持农村“三变改革”,特别是对于村集体所拥有的闲置房产和空间生态资源等,可以通过村集体内部定价确定农户的股权价值而变成资产,并允许内部抵押,实现生态资源资产的可交易性;另一方面要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公司,对乡村集体资产实施公司化运营,推进农户住房财产与土地权益市场化。二是创新激励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金融性服务等功能,发挥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深度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拓展农业产业链。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模式、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改造建设乡村旅游活动场所。

  发挥好组织功能,多渠道夯实基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组织化,这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地方政府以及村集体的组织职能,为山地农业发展夯实基础。一是增强人力资本投入。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中心,动员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通过采取集中教育培训、户外教学观摩、技能培训等,强化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工作党员、干部和群众骨干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对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定期开展生产技能、服务技能、市场营销等培训。二是推进基层政务服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打造基层“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以高效、便民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政务服务“软实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开发便于农民操作和使用的数字化技术产品,集中开展示范性田间现场培训,并为数字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给予政策补贴,进一步促进山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