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牌与标志,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是城市更新和文化复兴与社区振兴的一个鲜活例子,全面解剖这个例子,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邢家桥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和空间节点,要通过“文化深描”和“城市更新”,使之成为“城市更新、文化复兴”的城市“社区创生”样板。邢家桥社区的更新、振兴需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在地文化、在地陪伴、在地创生振兴”的“三在理论模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在地文化需要尊重和复兴。城市更新的核心,不是土地开发再造,而是文化内容充实和形象更新。文化是一个地方绝大部分人的共同经历和生活愿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把这个社会性的文化释放出来,会有很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应,如同成都宽窄巷子,重庆洪崖洞、十八梯等。因此,实施在地文化尊重与保护有助于推动邢家桥社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邢家桥社区的历史里有许多地方传统故事值得挖掘。虽然这些故事发生地已经消失了,但故事还在。邢家桥社区可以借鉴“重庆院子”的建设经验,通过“文化深描”和空间再利用,活化历史场景,打造“人和院子”,这不仅可以让“栩栩如生的历史事件和戏剧性场面”再度重现,还可以让社区居民获得传统文化和精神需求的获得感。同时,“人和院子”还能带来新的游客和打卡消费,产生在地就业,丰富社区和街区经济,实现社会共治。这样的结果,正是通过城市更新和文化软实力所发挥出来的社会治理效能。
在地陪伴的社区生活重建。“在地”是一个地域定义,更是一个人文定义,具有积极的社会学层面的意义。离开了在地文化,离开了人,离开了在地人文和温度,所有的发展都无从谈起。失去了文化,失去了关怀,在地陪伴就变成“冷漠”的代名词,社区就会失去温度。城市更新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穿衣戴帽”,而是为了社区和城市生活的复兴,为在地陪伴和每个人的价值获得感与幸福感作出人文贡献。邢家桥要通过城市更新和在地文化复兴,实现场景化、功能化和公共服务便利化,打造有着邻里温情的菜市场,恢复老人和场镇的集市,通过互联网智能化落地的社区老龄居家看护中心,植入社区茶社和公共图书馆,让老年人获得安享,儿童得到快乐,青年乐于创业,使邢家桥充满温馨和温度。在地陪伴的价值,值得我们通过城市更新和文化复兴来努力做到。
在地创生和社区共同发展。邢家桥社区是两江新区重要的空间枢纽节点,原来粗放式的社区规划、功能布局、街区形象远不能满足今天城市风貌提升和内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在地创生”是继“在地文化”和“在地陪伴”之后的重要城市更新和社区振兴关键。邢家桥社区要通过“在地文化复兴”“在地生活陪伴”和“在地创生发展”,充分达成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要素重构,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实现邢家桥社区的公共文化场景规划、社区经济业态调整以及新型服务功能引进,将大大改善在地的文化生活和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新型服务业态和经营者进驻,使邢家桥在地经济从现在的“低附加值”转换为未来的“高附加值”,一个新兴的地方活力经济社区将获得创生,居民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也将得到新的提升。
(作者系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市文旅委专家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