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情洋溢的老师和幸福快乐的学生们 |
近日,南岸区三期课改校本督导暨江南小学“跬步课堂”学科课例展评活动在江南小学举行。活动中,江南小学以“学习-设计-实施-提升-展示”为主线,丰富多元地呈现出学校三期课改以来的课堂变革成效及师生成长变化,获得了与会市内外专家学者、国培班骨干校长们的一致好评。
“从形式改变走向意义回归,从学习方式转化为学科育人本质,江南小学的课改是成功的,值得借鉴。”会后,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聂军高度评价。
江南小学的课改工作为何能收获专业领域的广泛赞誉?课堂变革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育人之道?
以研为本,以研促教,是学校高质量实施课堂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江南小学紧跟南岸区三期课改的步伐,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跬步课堂”实践研究深度变革。学校创新校本研修方式,转变教师研修观念,通过多元的项目式合作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教育教学高质量厚植了人才沃土,为“书香南岸,幸福教育”贡献了坚实力量。
牵住“牛鼻子”
研修共同体汇聚课改大合力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随着南岸区课改逐渐步入“深水区”,如何立足办学实际,推动课堂教学深度变革,实现学校提质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变革,离不开校本研修的深度变革。”江南小学校长钟敏认为,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变革研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此思想引领下,学校构建起“同年级与跨年级”“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课例研磨与课题科研”“教研沙龙与名师工作室”“项目式合作研修共同体”六大研修共同体,全方位、多维度地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的校本研修,教师团体的组成模式相对固定。”教学副校长刘祥海介绍,“我校通过让不同年龄层次结构、骨干与非骨干、不同年级组、不同兴趣爱好研究专长的人等交叉组建研修共同体,为研修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学期组织的教研组研修展示、“江南新荷”赛课、“跬步课堂”微课比赛等活动,就是对研修共同体工作开展的全面检验。赛前结对师徒共同研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并组建本年级或跨年级研修团队,人人参与,群策群力,多次试讲,反复磨课。
积细流以成江海,积跬步以至千里。江南小学以研修共同体为载体,搭建起集体智慧不断产生裂变的场域,让团队里的每位成员都能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作用,走好专业的进阶之路,也成为学校浓厚研修氛围的真实写照。
打出“组合拳”
多形态研修推动课改日常化
在江南小学校园一角的“教师休闲吧”有一道格外温馨的风景线。老师们会约上三两同伴,去那里泡一壶茶,备一盘水果,放上一段音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针对各自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开放思维、畅所欲言,让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闪现。
这是学校“教育沙龙”活动中的一幕,也是学校推动课改日常化的生动实践。
在江南小学,以教育沙龙、专题讲座等为代表的多元化研修方式,作为专业研修外的有益补充,正在让课改变得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成熟的教研体系,要有严谨的学术型研究,也要有轻松的漫谈式研讨。”钟敏表示,学校试图通过开展多形态的研修活动,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广阔平台。
为此,学校在常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还采用了任务驱动的自我成长策略,通过“自主研修”“互助研修”“研修展示”,激活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内驱力;营造新型校本研修的文化氛围,通过转变工作观、指导观和研修观,将观念渗透进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通过开设“江南讲坛”教师读书交流会,组建教师社团,并定期邀请校外的语言表演大咖、诵读专家走进校园,对老师进行发音、表达、舞台表现等培训,让越来越多的老师站上舞台展示自我。
“班级需要用心经营。要多开展班级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努力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家……”一次全校读书分享交流会上,学校三年组的教师围绕《如何打造品牌班级》一书分享心得体会,在畅谈读书收获的过程中,将教育的真谛内化于心。
让教研灵动起来,让思维飞扬起来。以多样化的研修方式为依托,江南小学教师在不断吸纳精神营养中加速自身的专业发展,成就彼此的幸福人生。
淬炼好作品
项目式合作打开课改新局面
“是不是这样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会转败为胜呢?我们来试一试吧,谁来当田忌?”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吴冬梅的问题一抛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师生对阵的形式,吴老师与学生一起还原了赛马过程,其间她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思考。
“我明白了!原来谁后出,谁就有主动权,胜算更大!”经过几番点拨与讨论,更多的孩子们领悟了其中的奥秘,大胆说着自己的想法,总结出策略。
聚焦思维发展,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去年,吴冬梅老师执教的《田忌赛马》一课,喜获重庆市第十一届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这堂优质课诞生的背后,凝结的是整个江南教育团队的智慧。从确立《田忌赛马》课例研究,江南小学历时整整一年,组建磨课团队,项目式合作推进,在一次次的试讲、反思、改进中,完成了课例从理论到实践、从“粗糙”到“精品”的蜕变。
基于项目式合作的校本研修,是江南小学“好作品”辈出的关键。从提出项目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厘清研究思路,到进行课题课例的实操研究,再到专家指导研修成长,最终梳理推广、共享研究成果——这套以问题式、任务式为驱动的工作链,正在为学校的课堂改革打开全新的局面。
教师向下扎根,学生向上生长。经过几轮课改,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究,逐渐成长为有梦想、有道德、有情趣的江南少年;教师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以语文学科为代表的学习型、研究型团队也迎来了自身的快速成长。
近两年,学校各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人次,市级一等奖8人次,区级一等奖46人次,论文获奖114人次,文章发表76人次;办学方面,学校先后获国家级奖励4项,“重庆市教研科研成果一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市区级奖励33项,成为南岸区新优质学校。。
课改春风起,江南在行动。如今的江南小学,以深度的课堂改革,开辟出了一条共享、共赢、共同成长的新路径,真正让“发展学校、成就教师、幸福孩子”的教育愿景照进了美好的现实之光。
何霜 姚兰 刘洋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