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涵养诗意 科技教育瞻望远方用爱办有温度的教育 用心打造快乐童年
第028版:教育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艺术教育涵养诗意 科技教育瞻望远方
用爱办有温度的教育 用心打造快乐童年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教育涵养诗意 科技教育瞻望远方
——长生小学以非遗项目、科技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领略“非遗”魅力

    动手科技实验

  “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一样深刻影响与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不仅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共情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南岸区长生小学秉承“和而不同、美雅共生”的办学理念,以市级少儿美术示范基地学校和区级科技特色示范学校为引领,积极引进非遗项目、科技特色项目,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筑路。

  汲取艺术的营养

  涵养崇艺尚美的诗意

  走进长生小学艺术展厅,一件件造型各异的泥塑、色彩绚丽的布贴画、朴素典雅的扎染作品等,见证着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为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该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发展,把美术教育作为推动师生和谐发展,达到“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目标的重要途径。早在2011年,学校就获评重庆市首批少儿美术特色学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生小学负责人表示,“非遗项目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要培养多少技艺精湛的孩子,而是将具有悠远历史的民俗技艺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结合,发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育人价值。”

  2016年,学校获评重庆市少儿美术示范基地校。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以美术学科为圆心,长生小学积极挖掘当地各类传统文化资源,编写有美术校本教材《乡间童画》《会说话的线条》,学生美术作品集《泥土的芬芳》等,因地制宜、因学制宜,相继开展陶艺、根雕、扎染、布贴画等美术课程和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分梯队实施艺术教育。

  2017年,学校特别邀请非物质文化蜀绣传承人刁娟到校成立工作室,通过精品社团课,为孩子们讲授专业的蜀绣课程。

  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12年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2019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蜀绣以其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等特点,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

  “轻描细绣、一针一线、一扬一顿……‘非遗’技艺历经几代人的长期沉淀,有着难以估量的历史厚度。”谈及蜀绣,学校特约蜀绣指导老师刁娟眸光闪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根植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潜藏于我们的精神基因中,将这样的文化技艺带进校园,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课堂上,从蜀绣的发展历程、审美价值到蜀绣的工具原料、精湛针法,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从一笔一画到一针一线,亲眼见证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诞生,孩子们领略蜀绣带来的美感,享受收获的成就。课堂外,学校开设蜀绣精品社团,将蜀绣融入假期实践、工会活动、家校共育等,面向师生、家长推广。

  “孩子学习蜀绣之后,做事更加专注细心,审美能力也大大提升。”临近假期,不少家长主动问起,想要与孩子一起参与蜀绣实践项目。

  近年来,学校蜀绣等美术项目多次在全国、市区获奖,多次代表学校亮相“缤纷南岸”展示,收获专家、社会一致好评。

  播种素养的种子

  瞻望科学创新的远方

  2020年底,VEX2020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国总决赛在重庆南坪国际会展中心圆满闭幕,长生小学参赛队伍一路过关斩将,斩获VEXIQ小学组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

  翻开长生小学科技教育的荣誉簿,这样高水平、高含金量的奖项,不在少数。从农村学校到城镇学校,再到南岸茶园城市中心,长生小学几经更迭和变迁,无数的荣誉背后,是学校多年如一日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哲思。

  近年来,长生小学在“思远行雅,博学艺深”育人目标指引下,以各类科技教育和比赛活动为载体,从组织管理、配备资源、打造队伍、课程活动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学校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成立由校长领衔,专职教师、兼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通过区科技局科协、区教委、少科站等平台培训,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长生小学科技活动负责老师徐平介绍,学校把科技教育纳入校本特色课程“和雅课程”的选修课中,编著了《科技创新》校本教材,每个班每周安排一次科技辅导课程,由专职老师对学生进行科技方面的兴趣培养和技能训练。

  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科技大比拼、大展示环节。科技节期间,学校通过科技展板、科技长廊等,从外围环境上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浓浓的科技氛围;各班组织召开科技主题班会,让科学家们的励志故事激励孩子;通过办主题板报、手抄报评比,让科技知识入脑入心;层层通关的评比展示,让孩子们体验竞技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为针对有特长的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学校开设机器人项目、创新大赛项目、电子机床、缝纫、小实验家、积木编程等多个科技社团,形成培养梯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渗透综合科普等科技内容,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为调动更多孩子热爱科学,学校还积极探索科技教育学科融合。美术课堂上的科幻画、语文课堂上的科学小论文,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的熏陶。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今,在艺术、科技教育的带动下,学校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等全面开花。中德足球联盟走进校园,带领孩子们开展嘉年华活动;舞蹈队节目《龟兔赛跑》获区一等奖,参加全国中外人文小使者比赛;学校特色器乐项目巴乌,获重庆市班级器乐展演一等奖;师生在校园农场播撒汗水,收获喜悦……

  文/图 何霜 覃燕 李显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