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通安村13社有个契约剧场,犹如一个巨大拇指摁在大地上。1月12日上午,三名游客在剧场边选购村民才采摘下来的新鲜柑橘。
“随便选,绝不欺客宰客,没有一个烂果,不会少一两秤。”村民拍胸脯保证。
“是不是哟,这么耿直?”游客问。
“良心买卖,这个契约剧场就是见证。”村民一本正经地回答。
该剧场是一个装置艺术,出自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之手,设计灵感源自乡村签订契约时按的手印,以荣昌红陶堆砌而成,巧妙地把“契约精神”与公共艺术融为一体,不仅传达了艺术家的价值取向,也极具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近年来,日本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美国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状防波堤”等案例走红,“文化进村”成了赋能乡村发展的一种潮流。我市也打造了武隆懒坝、酉阳叠石花谷等景点,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热门地。
文化兴村,具有温和性、渐进性、柔软性,在润物细无声中重塑乡风文明,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全国各地得到蓬勃发展。
不过,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艺术,既不侵扰田园牧歌的“诗意”,又能融入乡村、融入农民的生活,把文化内涵和时代风貌巧妙地融合?
通安村的村民们说了这样一句朴实的话:“看得懂、摸得着,又能改变目前的生活,引发一些思想上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乡村文化艺术。”
在记者看来,在乡村建设中,要激发文化的深沉力量,还需要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的关联,注重亲民性、参与性、在地性、生态性、多样性、功能性,进而激发不同文化实践主体的参与感、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样才能让乡村文化更加灿烂、多样、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