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本砺新 “未来学校”铸造精品教育让非遗文化在职教校园里“活”起来
第033版:辉煌“十三五”渝跃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树本砺新 “未来学校”铸造精品教育
让非遗文化在职教校园里“活”起来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
让非遗文化在职教校园里“活”起来

    非遗面塑项目《指尖魔法》获第二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竞赛中职组一等奖第一名

  近日,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在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圆满落下帷幕。本届赛事聚焦非遗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全国共有25个省市115所职业院校的418个项目参赛。

  面塑、岩彩画作品获非遗作品一等奖,掐丝珐琅画、犀皮漆器作品获非遗作品二等奖,1项教学成果获非遗教学成果奖,学校获非遗职业教育推进奖及特色院校荣誉称号……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凭借硬核实力脱颖而出,在此次大赛中收获了喜人的成果。

  此次汇聚全国非遗职业教育精英的盛会为何会落户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学校为何能在竞争激烈的赛事中捷报频传?让我们一起走进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探寻荣誉背后的非遗教育之道。

  非遗进校园

  “和雅”文化下的传承与创新

  镜湖微波粼粼,春华路绿树成荫,秋实路硕果累累……走进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校园,学校以“和雅”为文化内核,打造的和谐雅致的自然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校园内,亭台楼宇间彰显川东民居特色,随处可见的小叶榕、栀子花、山茶花等植物,展现着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独特地理环境下的自然风貌。

  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生动体现。在近40年的办学实践中,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深耕“和雅教育”,以“和”的制度和“雅”的环境、风气,编织出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哺育了一代代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职业女性。

  学校深知,中华传统美德的涵养,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赓续。为此,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发挥职业学校的独特教育职能,将目光瞄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分挖掘非遗文化与“和雅教育”的契合点,进行非遗文化理念传播、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和活动交流等,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文化在职教的校园里“活”起来。

  据了解,学校每个专业都融入了一项特色的非遗文化教育内容,如学前教育专业的面塑、岩彩画、掐丝珐琅,珠宝专业的犀皮漆器,美容美发展业的唐妆、汉服化妆造型等,都是基于“和雅”文化下非遗教育传承与创新的体现。

  以犀皮漆器为例,作为手法复杂、制作精美的一门传统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品的受众面变小,实用性降低。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成立的犀皮漆器工作坊,指导教师沈于力通过将传统漆器与现代贵金属、珍珠等材料相结合,设计制作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时尚饰品,有效拓宽了受众渠道,让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好看”,还“好用”。

  事实上,在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这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非遗文化项目并不是个例。巧妙融入卡通、人物等现代主题的面塑、岩彩画作品,创新制作技法、增添多元美感的掐丝珐琅画,学校非遗项目教师团队在教学、材质、工艺上的创新构思,进一步开放相关文创产品,让传统非遗文化呈现出了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非遗进课堂

  学生零距离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绘图、掐丝、点蓝、固沙、淋胶……在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掐丝珐琅工作坊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板材上专注地进行创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初具雏形:细腻的构图、华美的配色,丰富的层次,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师生共同凝结而成的智慧与心血。

  “制作掐丝珐琅画,与其说是艺术创作,更像是‘体力活儿’。”工作坊负责人皮维老师介绍,一幅成品的完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画与打磨,“这也在无形中,考验着学生的细心与耐心,也培养了他们的美术技能和艺术修养。”

  这样的场景,只是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进行非遗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在非遗文化的落地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回归课堂,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才能推动非遗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基于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下足功夫,成立以面塑、岩彩画、掐丝珐琅画、犀皮漆器为代表多个非遗教育工作坊,以“三个课堂”为抓手,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有成效的融合教学实践。

  依托“教室小课堂”,学校在所有专业开设通识类非遗课程,将非遗知识与技能与常规课程相融合,在无声中育人;融入“学校中课堂”,以全校性的活动为载体,将非遗文化进一步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相融合,促使非遗元素的升华;拓展“社会大课堂”,通过利用职教活动周、技能大赛等平台开展非遗文化的交流互访,加强社会课堂的衔接力度。

  “师资培养上,我们还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培养校级非遗传承人,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和水平。”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一所职业学校,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还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职责与担当,让非遗教育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更多的人带去传统文化的熏陶。

  近年来,学校受重庆市妇联、市妇女儿童培训活动中心邀请,多次前往万州、巫溪、石柱、彭水等地开展面塑非遗传统文化幼儿体验活动,通过开展江北区幼儿园骨干教师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培训、重庆市乡村幼儿教师游戏动设计与实施能力培训、重庆市学前教育集团服务长江经济带学前教育赴奉节送培活动等,让学校的特色办学、非遗的文化魅力辐射到更远的地方、更广的人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创新载体 非遗教育上“云端”

  在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中,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处,除了体现在各个参赛院校带来的418个项目中,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云上非遗”数字展馆的构建,让非遗这项传统文化真正跟上了时代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变得更“潮”了。本次大赛,中华职教社批准建设中华职业教育社“云上非遗”数字展馆,由重庆市中华职教社承办,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具体建设和维护,全国近百家职业院校参与展陈。学校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模拟还原真实场景,为参赛院校提供了宣传、展示、推广非遗成果的平台,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用户进入“云上非遗”数字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2.5D建模图,场景模拟了实体的场馆分布,祥云、慈云、瑞云、锦云分别对应四大展厅。轻轻点击,便能迅速获取每个展厅内学校的参展信息,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参观,VR式的实景体验,让用户即使足不出户,也能轻松逛展,有身临其境之感。

  “未来,我们还会持续开展职业院校展示馆、非遗教学资源库、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教育线上直播间等项目建设,以通过职业教育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传播和交流。”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云上非遗”项目负责人说。

  谭茭 刘洋 图片由女职中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