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师生共享阅读时光 |
树本砺新,智启未来;七秩办学,与国同龄。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创建于1949年,始终文脉不断,薪火相传。
作为江北区教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领航学校,近年来,十八中坚持“树本砺新”核心理念,以“多元人才培养、精准课堂、智慧校园、四C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落实素质教育,培育未来英才,朝着“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国际化中华名校”的目标阔步向前。
树本之源
课程改革走向“序列精品”
“让我们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之旅吧!”物理课上,重庆十八中陈鑫老师用辉光球、空气炮、猴子爬绳等实验器材,点亮少年的星辰大海、无垠宇宙;
模拟联合国大会之旅,十八中模联队脱颖而出,尽展“外交官”风采……
这些只是重庆十八中无数精彩教育案例中的两个典型。
站在时代的风口,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抓住新课改的“牛鼻子”、啃下“硬骨头”?重庆十八中用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四C课程”体系,书写了一张育人的高分答卷。
“树本课程”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已建成语文和英语两个市级学科课程创新基地;“砺新课程”凸显校本课程精品化特色,已开发8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其中“法律与生活”“生涯规划”等6门选修课被评为市级精品选修课程;“海纳课程”以社团活动课程化为目标,开设STEAM科创社、茶艺社等40余个学生社团,建成百川文学社等4个市级精品社团;“百川课程”依托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智慧教室、开放书吧等场所,提供海量阅读、衔接教育等多元课程。
“‘四C课程’是富有重庆十八中特色的课程品牌,它对应了多元的学生成长评价方式和多变的学习形式,真正践行了我校‘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好务’的教育宗旨,促进全面发展。另外,学校同步落实精准课堂、分类分层走班选科,以实际行动把开启未来的钥匙交到学生手中。”重庆十八中校长罗丞说。
砺新之路
名师荟萃探索多元涵养
名校之“名”,在于名教师,也在名学生。依托一支专业化水平处于全市前列的砺新型多元化教师队伍,重庆十八中加强创新人才多元孵化与体艺人才多元培养,为“十八少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打造创新人才多元孵化基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成立创新办、科创团队,定期举行校内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分校区、分年级开设竞赛辅导课程,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奥赛辅导机制,学校也先后被授予中国青少年创客奥林匹克系列活动实验基地、重庆市青少年科创教育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
同时,加强音体艺人才多元培养。重庆十八中立足音乐特长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美术特长生培养,组建了专业训练队,积极落实市级课题“发挥音美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进展,不拘一格拓宽人才出口。
深耕细作,硕果累累。学校在精品选修课程、德育序列化等素质教育领域为学生开辟广阔空间。
于是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某个周末的早上来个元气满满的晨跑,上午泡在图书馆海量阅读,下午在各种趣味讲座与活动中增长见识,晚上爱好天文的孩子还可以用高倍望远镜约会星空……
于是这样的捷报频频传来——十八中学子在科技、体育、艺术等跑道实现弯道超车,多次荣获国家级、市区级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得宋庆龄基金奖励、国家专利、科技比赛国际金奖、合唱比赛全国金奖……
未来之光
两校三区共创“中华名校”
走进十八中两校三区,处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育人图景:铁山坪校区建成绿韵书香,智慧校园;观音桥校区开放自主管理,丰厚底蕴;御龙天峰校区推进精品小班,特色办学。
海纳百川,德建名齐。聚焦十八中课堂内外,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润泽校园,屡创“十八中奇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发展迅猛,中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学科竞赛、艺术体育、科技发明、心理健康等领域多点开花,培养清华、北大学子200余名。
如今的重庆十八中,是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学校、北京大学“博雅计划”推荐资格学校,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强中学”、江北基础教育界的璀璨明珠。
然而,尽管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八中人却觉得远远不够。在他们看来,要想真正在空间维度上引领全市,在时间维度上引领未来,就必须对标沿海开放城市,同时要与国际接轨。
“提升办学品质,创建百年名校。”罗丞表示,展望“十四五”,重庆十八中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智慧型未来学校建设,“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学校,是每一所学校永恒的思索。重庆十八中的答案是——培养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成为重庆领先、西部知名、全国有影响的‘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国际化中华名校’。”
谭茭 龚正星 图片由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