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发力 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转型升级闯新路大足职教中心 提质培优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T20版:辉煌“十三五”渝跃新时代 重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观察报告
上一版   
多维发力 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转型升级闯新路
大足职教中心 提质培优推进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服务高质量教育 赋能经济圈建设
多维发力 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转型升级闯新路

    荣昌区2020年第四期“棠城教育”大讲堂专家报告会“三为课堂”专场

  城市发展,教育先行。

  “十三五”时期,荣昌创新举措、先行先试,聚焦“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的发展定位,撬动改革杠杆,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荣昌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作用,化党建实力为发展动力,强化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学改革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及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助力探索一条具有区域特色且内涵丰富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荣昌路径”。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将自觉行动、强化担当,将学校转型发展主动融入到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助力实现“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渝西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目标,助荣昌建设成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

  特色彰显

  “三为课堂”为美好教育赋能

  荣昌古称海棠香国,一缕海棠香,浸染着教育心。荣昌教育人以“书润棠城,美好教育”为愿景,致力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走好荣昌美好教育路径。

  课堂教学应该具备怎样的“美好”特征呢?荣昌的答案是以学为本,打造“三为课堂”。

  2018年6月以来,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引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了“三为课堂”探索。“三为”即“为学而教,为学而建,为学而评”,基本理念是坚持“为促进学而教”。

  “三为课堂”改革行动实施以来,荣昌区不仅外聘了华东师大专家作系列专题培训,让参培老师作为种子教师回到学区、学校作二级培训,达到辐射全区城乡教师的效果,且要求教研员在学科培训中全面推进“三为课堂”建设,让课堂改革理念深入影响所有教师、学校。

  目前,荣昌已经构建起“三为课堂”的“建·教·评”基本范式,形成了课堂评价量表;初步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四定”(定位、定轨、定标、定活动)教学设计,为课堂增添了“美好”内涵。

  荣昌区已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选取试点学校十所,以校级、区级测评活动为主要形式,引领教师规范教学及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并在2022年全面启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三为课堂”建设,为美好教育发展赋能。

  借助“三为课堂”改革共建的力量,同时深入推进陶艺进校园等特色活动,荣昌区城乡学校牵手结对,形成合力积极探索教学共研新路径,共同推进区域课堂教学优质均衡发展。

  专业引领

  研训融合带来质变

  教师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荣昌区教师进修校秉承“师者之师,经文纬德”理念,实施点面结合、研训融合培养策略,力促教师发展、教学质量提升。

  教研方面,提出了“五路并举”工作思路,包括菜单式服务制、兼职教研员制、工作坊研修制、教研员蹲点制、师徒结对制。

  科研方面,提出“一题一群一式”工作策略,聚焦真实问题找到创新有效的方式,并通过项目工作群来提高科研品质、培育教学成果。

  教师培训方面,按照“突显重点,全员覆盖”的培训原则,分别为全区“名校长”“名教研员”“名教师”量身配置导师组,为骨干教师搭建领雁工程项目、学科工作室等成长平台,为全区所有教师构建起三级联动学习成长圈,分层次、多方面地促进教师成长。

  在做好国培、市培、区培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还依托国培,借高校之力,提炼出了“B-PDCA”培训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学”与“习”、学习与工作的混合。

  怎样最大化发挥研、训的合力,取得“1+1>2”的效果?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探索“研训融合”,提出了以区域整体倡导+以校为本为主的融合路径。以“三为课堂”的推进为例,全区设立了30个专项研究课题确保教师全部参与,还邀请了华东师大基教所等专家作专题报告、开展“种子教师培训”特色培训项目。

  在内聚合力时,荣昌区还积极外引资源,在全国知名师范类大学建立基地学校,与主城区12所优质中小学合作,与四川自贡、隆昌等地建立交流机制、签订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多措并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质量提升。

  高位服务

  科学规划致力“美好教育”

  2018年6月,荣昌区与华东师大基教所正式启动“探索西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荣昌路径’”合作项目,围绕“一规划、四行动”展开合作。其中重点提出的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行动规划,为荣昌教育的未来锁定航向。

  在华东师大基教所专家的指导下,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动作为,制规划、创机制、探策略、成样态,制定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了八大特色学校群,构建了学区特色课程体系,创新了区校三级多维联动、区内教师柔性流动、优质资源共享、特色学校示范辐射、协商式发展性督导评估五大机制建设,引领着城乡教育一体化健康发展。

  两年多的实践探索,荣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效果初显。例如仁义学区建立了课程发展的“三级梯队”,基地校的“育苗”“闪光”课程为第一梯队,辐射作为第二梯队的中心校的“小洪拳”“竹编”等课程,与第三梯队的村小、完小共享校本课程资源,已经构建起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生共长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模式。

  更令人惊喜的是,荣昌教育势头发展迅猛。华东师大基教所今年的一项专项调研显示,全区各项教育指标均成上升态势,而且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课程体系更加健全,教师发展平台更加多元,学生发展更加全面。

  “十四五”开篇在即,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已经搬迁至新校区,谱写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学校将主动融入、长远谋划、协同发展,“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荣昌“三区一城”建设中担当历史使命,为实现“书润棠城,美好教育”奋力前行。

  数说>>>

  近年来,荣昌区涌现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特级教师7人,市级名师1人,市级学科名师15人,市级骨干教师164人;

  教师获市级赛课一等奖近30人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优107节、市优426节;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市级科研成果奖13项,区级科研成果奖37项,市级以上论文一等奖358篇,编辑出版专著13部;

  完成市教委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98项;

  截至目前,建设有18个市区级第三期领雁工程项目,17个区级中小学学科工作室,3个区级农村特色课程工作室和3个艺术特色工作室,42个学科中心组;

  荣昌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基地校增至20所,创建市级以上特色学校30所;

  今年,500余名城乡教师共同完成了小学、初中共8个学科543套资源试点建设,其中有140个中小学微课资源上传至学习强国平台。

  文秀月 许珊 黄丹 图片由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