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李则民说,“农业产业配套设施用地难,像我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
2018年,长寿区在全市率先施行“点状征地”政策,并在八字村试点探索破解乡村振兴产业“用地难”。长寿区规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符合规划和用地红线的前提下,长寿区把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用地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生态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实施点征点供,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按照占地面积、建筑半间距以及必要的环境用地进行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征迁,完成点征的土地再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给业主。
有了政策支撑,当地政府将清迈良园修建粮仓所需的4亩多地纳入点征范围后,省去了科研、立项、勘察等繁杂程序,很快便获批为建设用地。此外,政府又针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给予每亩30万元的征地补助。最终,李则民仅以每亩15万元的成本价便拍得这块土地。
李则民的用地困难解决了,粮仓终于建了起来。
企业壮大了村民也受益
这两年,八字村完成点征土地共有11亩,全部被李则民拍下。他用以修建米酒加工坊、农产品展销区、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配套设施。
“用地难题解决,企业干劲儿更足了。”今年,以水稻种植融合二三产业发展的一期项目预计年综合收入将达2600余万元。园区自行加工生产大米、杂粮、米酒、饮料等十余种农特产品,大幅提升了水稻产业的附加值。李则民坦言,“现在,清迈良园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点状征地不仅帮李则民化解了用地难题,被征地的村民也得了实惠。在清迈良园务工的张淑芬就有1亩多地被纳入了“点征”范围。她告诉记者,不仅各项征地补偿款加起来共有1万余元,政府还为他们缴纳了社保,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去年起,她由短期工转为长期工,每月工资收入在3000元左右。
“清迈良园壮大了,对当地群众的带动更大。”现在,李则民每年长期用工人数在90人左右,再算上短期季节工,每年园区工资性支出就达500余万元。“下一步,在旅游产业上做文章,带动周边发展民宿、果园、温泉度假等综合项目,让更多村民分享到乡村振兴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