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村小学大课间 |
 |
学生乐器小组 |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育脱贫攻坚的核心目标,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保证。
彭水县位于武陵山片区,受区位、历史原因影响,教育发展晚,贫困程度深。但在彭水县委、县政府看来,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抓教育就是谋发展。“十三五”以来,彭水县教委按照市县教育脱贫总体要求和部署,聚焦教育综合改革,积极顺应人民群众追求公平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狠抓教育扶贫,让教育脱贫梦想成为现实。
应学尽学
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
“彭杰,有什么困难你就给老师说。一定要认真学习,不辜负学校和父母对你的期望。”在彭小卫老师再三劝说下,已辍学的彭杰同学终于同意到下岩西小学就读八年级。
这是彭水县教委抓实抓细控辍保学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时期,彭水县教委切实把牢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关口,成立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建立“1+N”联控联保工作机制,明确县级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委、学校、监护人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各自的职能职责,将责任细化落实到人。综合运用宣传引导、帮扶救助、行政和法律等措施,精准摸清底数,全力劝返复学,积极送教上门,力保适龄学生“辍学能复学、在校不失学、上学能学好”。
2020年,彭水全县无1人失学辍学,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
为保障适龄残障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彭水县教委对残疾儿童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特殊学校就读等方式解决入学,安置率达100%。
对于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病残儿童,彭水县教委坚持一人一案,按照每周不得少于1次,每次2个学时;每学年不得少于80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0分钟的标准送教上门,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2020年,实施送教上门154人。
控辍保学工作是一场长期反复、极其复杂的教育扶贫攻坚战役,但是彭水县教委始终以“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为目标,敢为人先、肩负使命,坚守控辍保学的第一道防线,让全县适龄孩子都受到了完整、优质的义务教育。
频出硬招
精准资助不留死角
今年,家住诸佛乡清河村的民族中学学生何亚林同学以664分高考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电子信息专业。
何亚林的家庭是建卡贫困户,家中有4个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外公、外婆、爷爷、婆婆),母亲身患残疾,还有一个比他小12岁的妹妹。在学校、政府以及社会的关心关爱下,他并没有因贫失学。
在彭水还有很多这样的寒门学子。彭水属于深度贫困县,境内山高水深,全县10余万名适龄学生散布在39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里娃都翘首以盼走出大山。
彭水县教委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严格执行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国家资助、奖补等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让更多像何亚林一样的寒门学子在求学路上没有后顾之忧。
政策要落地,宣传要先行。彭水县教委通过电视台和微信公众号推送、发放宣传单、明白卡及公示栏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资助政策,让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家喻户晓。
为确保资助资金及时有效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彭水县扶贫办、民政局及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实行信息共享,建立全县贫困学生入学信息台账;通过学籍系统与贫困学生台账进行大数据核查,学校再结合实际查漏补缺,精准锁定贫困对象;按照贫困学生台账,对应各学段资助政策,及时、精准兑现学生资助,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精准资助、应助尽助”是彭水教育资助的最生动写照。2014年以来,累计资助学生50.39万人次,资助金额5.34亿元。
建设学校
教育扶贫项目按下快进键
2020年秋季开学,彭水两江小学开始招生,让辖区家长们乐开了花。两江小学是面向指定辖区招收学生的六年级制小学,是彭水县的重点工程之一,学校建成后大大缓解了彭水县城小学入学挤、入学难的问题。
事实上,除了两江小学,扩建的普子中心校、山谷幼儿园均于9月如期完工交付使用,已于秋季学期开始招生办学;汉葭中学运动场扩建正进行塑胶面层施工,拟于12月交付使用;保家镇中心幼儿园主体工程完工,正在进行装饰装修施工……
近年来,彭水教委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加速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两类”学校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学校、改善教育教学环境等方面“下狠功、抓实干”。
数据显示,彭水县先后投入3.1亿元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改造农村中小学72所,投资2.75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扩建项目22个,学校建一所、亮一所,改一所、优一所,在改薄的基础上推动均衡发展。
彭水县教委以功能室建设和信息技术设备配置为抓手,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和信息化。先后建成实验室181间、六大功能室663间、村小综合活动室55间,配备纸质图书71.29万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2231套、教学计算机7425台,校园网、光纤网络、数字资源实现全覆盖。
崭新的校舍、宽阔的运动场、一应俱全的现代化教具,点滴变化之间,深刻昭示着一个深度贫困县教育优先发展的宏图大略。
优化师资
抓住教育扶贫“牛鼻子”
贫困多发于乡村地区,扎根乡村环境的乡村教师在教育扶贫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解决乡村教师工作环境较差、薪资待遇较低、发展前景较差的问题?彭水县在教育扶贫中探索长效机制。
近5年来,彭水县教委大力实施师资建设名优工程,通过公开招录、特岗等方式补充教师1200余人,改善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及整体水平偏低的状况。同时,每年寒暑假对全员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乡村教师教学能力。近3年,彭水县累计培训教师达3.9万余人次,培养骨干教师34人次、学科带头人71人次。
除此之外,彭水县按每月320元-700元分5个等次标准兑现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修建教师周转宿舍,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保障落实教师待遇。乡村优秀教师留不住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乡村教育良性循环逐渐形成,乡村教师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彭水县还鼓励和引导城镇学校与农村小学教师“双向流动”,选派县城优秀教师到村完小示范引领,从乡镇学校遴选教师到县城学校工作,充实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努力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水平。深度贫困乡镇教育开展校际结对帮扶,县城优质学校分别对口帮扶地处彭水县深度贫困地区的三义、大垭两所中心校。“政府对我们乡村教师的关爱,让我们有底气也有信心坚守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三义中心校老师们表示。
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成为彭水教育脱贫的最强动力。
2020年,彭水县中考上市联招线2291人,比上年度增加15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52%;高考重本上线1038人,突破千人大关,比2019年增加121人。一个个数字,串成一串串美丽的音符,奏响了彭水向教育现代化进军、努力让更多人享有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最强音。
谭茭 陈锐 图片由彭水县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