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迫,推动区域创新是我国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尤为重要。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制度优势。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创新正在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重庆三峡库区创新能力尚显不足,如何发挥对口支援优势来提升重庆三峡库区区域创新能力,对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抓住对口支援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好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注重“输血”与“造血”并重,结合重庆三峡库区独有的资源禀赋,以对口支援为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精准匹配,着力从知识流动、技术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升重庆三峡库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重庆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
发挥对口支援承接产业转移优势,促进知识流动。支援方发达地区要以创新密集型为代表的产业在政府引导下向受援方所在区域转移或扩张,以更大的规模促进产业所承载的创新知识跨区域流入,实现受援地创新知识聚集化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推动产业投资转移,通过对口支援方式直接在重庆三峡库区投入厂房、设备等,形成显性知识载体,促进显性知识流入。二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推动产业技术转移,通过在重庆三峡库区已有产业基础上引进经验、技术、知名品牌等,形成隐形知识载体,促进隐性知识流入。三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合作,通过产业技术合作打造三峡库区特色品牌,实现产品生产要素、工艺技术要素的重组和配置,促进显性和隐性知识流入。
发挥对口支援精准招商引才优势,推动技术创新。通过政府搭台牵线推动支援方所在区域领先企业与受援方进行项目、信息、政策精准匹配对接,以更快的速度推动受援地技术高水平创新,实现受援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一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开展对支援方创新型企业精准招商,优先引进具有较高研发投入和创新投入的企业,促进重庆三峡库区技术创新。二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开展对支援方创新团队精准招才引智,优先引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产品研发能力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三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开展对支援方创新企业家群体精准招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个新时代创新企业家精神核心要素,在此群体寻求新经济模式和推广新技术商机中促进重庆三峡库区技术创新。
发挥对口支援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改善创新绩效。受援方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禀赋与支援方产业和企业对接,以更精准的举措改善受援地创新绩效,实现受援地创新内容优质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对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优势,在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循环经济等方面加大对口支援企业引进力度,提升重庆三峡库区在“两化路”实践上的创新绩效。二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对接重庆三峡库区历史人文禀赋优势,在三峡民俗风情、人文历史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打造特色产业链,提升重庆三峡库区在文旅融合实践上的创新成效。三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对接三峡库区市场禀赋优势,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市场为目标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加大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力度,提升重庆三峡库区在数字产业化实践上的创新绩效。
发挥对口支援整合创新要素优势,优化创新环境。支援方要围绕创新要素对受援方实施补短板项目的支援,优化受援地区的创新环境,实现受援地创新条件宜业化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整合支援资金建设重庆三峡库区短缺基础设施,优先加大教育、卫生、科研平台相关的资金、项目帮扶力度,优化创新空间环境。二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整合人才资源提升人力素质水平,推动支援地区与重庆三峡库区各业务领域相互挂职、进修培训等项目实施,优化创新培育环境,提升重庆三峡库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业务素质。三是以对口支援为平台整合政策资源加大创新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重庆三峡库区产业园区与支援方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协同招商等政策落地落实,优化创新政策环境,提升重庆三峡库区整体创新发展水平。同时,也要提升重庆三峡库区对对口支援政策的利用水平。对口支援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重庆三峡库区作为受援地区,要高度关注将对口支援政策、资金、项目和引进产业及企业与本地的创新要素精准整合,紧扣重庆三峡库区本地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人文历史、市场需求、产业基础等禀赋特征和资源优势,找准区域创新能力的短板,更加有效发挥对口支援的“造血”功能,提升重庆三峡库区区域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重庆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切实担当起重庆三峡库区在长江经济带上游的发展任务。
(本文为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9-ZD-05)和重庆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18ZD05)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为赵骅教授,由钮新强院士指导。本文执笔人为重庆工商大学李志国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