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黄乔 实习生 谭杰)11月12日,重庆市人民检察院、重庆大学共建公益诉讼检察研究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在重庆大学举行。这是继与西南政法大学共建民事、行政检察研究基地后,市检察院加强研究基地建设,借力“外智”助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又一重量级举措。
当天,市检察院与重庆大学签订了共建基地协议。该研究基地将围绕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包括长江保护、川渝协作、跨区划公益诉讼等)等重点研究方向,组织开展公益诉讼实践中急需解决突破的检察理论研究,探索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制度机制,搭建集办案、研究、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依托该基地,检校双方将在提供办案辅助、开展课题研究、评选典型案例和优秀文书、组织培训和实习、开展咨询论证、举办学术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以公益保护为核心,部署开展了“保护长江母亲河”等专项行动,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食品药品安全防线更加牢固。特别是今年以来,发挥公益诉讼独特优势配合疫情防控,高质高效办理了一批公益诉讼案件,在全国率先出台拓展案件范围的指导意见,聚焦“等”外探索推动一批热点领域公益受损问题得到解决。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益保护提出了更丰富的需求,公益诉讼在机制构建、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该负责人表示,研究基地将秉持加强合作办基地、突出特色办基地、坚持开放办基地的原则,围绕服务落实“十四五”规划、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聚焦生态环境公益保护深入研究,促进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深化双向交流、加强协同创新,努力打造“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公益诉讼检察研究品牌,推动公益诉讼检察理论研究水平和实务办案水平“双提升”“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