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助力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合理分配利益 才能将产业链延伸至乡村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
第014版:乡村振兴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3招助力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
合理分配利益 才能将产业链延伸至乡村
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手记】

合理分配利益 才能将产业链延伸至乡村

本报记者 左黎韵

  好不容易凑齐资金准备大干一番,或是因为土地流转处处碰壁,或是和农户签好的采购订单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推行,到头来,企业亏了本,农民也没赚头,双方都有怨言——连日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搭建原材料基地,将产业链延伸至田间地头时都会遇到类似困难。

  如何把二三产业留在农村,关键是要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企业与农户关联度,既实现企业获利,也让农户增收。

  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农村主要依靠三种模式:一是集中流转,由企业搭建种植、养殖基地,进行规模生产,农民获得流转费外,还可在基地务工;二是推行订单农业,由企业与农户直接签订订单合同,以销定产,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三是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引导农户企业建立股份制合作机制,实现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

  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譬如,企业在集中流转土地中,若遇上农民不愿出让,就可能导致计划搁浅,浪费人力财力。而土地流转后,农民丧失了经营者的身份,资本市场的逐利性能否保障农民利益也是一大难题。订单农业看似将企业与农户放置于直接买卖关系中,但仍会因缺乏契约意识变得难以推行,反过来伤害商户和农民。

  不少专家认为,三种模式中,虽然“三变”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但这种以股份合作为核心,以股权为纽带,让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比较可取,目前正在我市大力推广。“三变”改革通过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带动的方式,让农户从旁观者变成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参与者,不仅畅通了企业进驻乡村的渠道,也让农户看到增收希望,一举两得。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