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重逢1980”开街泥滩中的脚印300人次志愿者援手受淹博物馆沙坪坝受灾区域通讯电力已全部恢复高温下清淤 保供电安全结束“抗洪战” 龙湖物业又打响了“清淤战”
第006版:关注灾后恢复重建
上一版 下一版 
洪崖洞“重逢1980”开街
泥滩中的脚印
300人次志愿者援手受淹博物馆
沙坪坝受灾区域通讯电力已全部恢复
高温下清淤 保供电安全
结束“抗洪战” 龙湖物业又打响了“清淤战”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8 月 3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00人次志愿者援手受淹博物馆

本报记者 赵迎昭 实习生 胡雨彤

  8天前,洪水涌进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6000平方米的展厅,之后留下近30厘米深的淤泥。8月28日,重庆日报记者再次来到这家博物馆,发现一张张受淹的匾额已被清理干净,展厅已经没有淤泥“踪影”。馆长刘光瑞说:“这多亏有了志愿者帮忙。”

  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街道,紧邻嘉陵江畔,收藏了3000多块珍贵匾额,是一家民间博物馆。此次洪峰过境,超100张匾额不同程度受损。

  “洪水来临前,街道协调城管队员、联系武警战士转移藏品。”刘光瑞说,但仍有一些来不及转移的藏品被洪水淹没。洪峰过境前后,市文化旅游委、渝中区相关部门前来帮助抗洪和重建,还有多支志愿者团队主动前来支援。“真没想到,一个民间博物馆能牵动这么多人的心。”

  据不完全统计,8月21日至28日,包括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在内的多个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者,以及热心市民等近300人次前来协助馆方工作人员清淤、消杀、整理和清洗藏品。其中,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连续多天组织志愿者来馆服务,让刘光瑞很是感动。

  28日上午,记者来到博物馆时,6位文保志愿者正在接力还原藏品位置。两位志愿者站在两米多高的戏楼上,将木构件递给下面站在木板凳上的志愿者。之后,站在地面上的志愿者接下“最后一棒”,将藏品放在指定位置。

  一些文保志愿者还带朋友、家人、同事前来服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光瑞此前与这些志愿者并不相识。刘光瑞说,近年,越来越多市民意识到博物馆是提供精神食粮的地方,也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说明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