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的夜晚,从阳台上望出去,满当当的一江水像镜面一样,将两岸的灯光反射出来,整个夜景海市蜃楼似的。或许我就是被这个美景给吸引了,一时心血来潮,要出去走走。妻子也立即响应,于是,我们驱车出门。
没想到,在菜园坝下道的时候,却堵车了。
水果批发市场,历来就是这个时间点生意最旺,各区县经销商以及主城的水果店老板,都开着货车或者叫上货拉拉来进货。
等我们慢慢往前的时候,才发现从菜园坝菜袁路那一段,一直到九滨路,一辆挨着一辆,连绵几公里,都排满了装得满满的西瓜大货车。所有车辆都打着灯光,车队像一条长长的火龙,非常壮观。
大卡车基本上都是陕西、河南等外地牌照,每辆车前面都摆放了一张小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磅秤,卖水果的老板躺在塑料椅子上,打着光膀子,摇着蒲扇,等待客户光临。而旁边的小桌上呢,一个划开的西瓜像一朵漂亮的花瓣。
我们看中的这辆车,老板是一位中年妇女,见我们要买西瓜,说一块二一斤,任意挑选。其实我们也不会挑,说随便抱一个就是。
“一个西瓜平均20斤,按照一车30吨计算,一车大概3000个。一个西瓜赚个两三块,一车货卖完,大概毛利润在七八千块,除掉开支,也就是赚取一点辛苦费。”在妻子扫码付钱的当头,女老板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虽是晚上十点多钟了,但还是很闷热。她顺手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利索地将我们买的西瓜装进袋子里。旁边的工人们打着光膀子,像流水线作业那样,从大卡车上扔下来的西瓜,被下面的接住,然后装进前来进货的小货车里,码得整整齐齐。
因为住在对岸南滨路上,我这十几年来对洪水涨势非常清楚,包括菜园坝水果市场、竹木市场的情况。正如女老板说的,他们都习惯了,习惯了江上的风平浪静,也习惯了某天洪水滔天。洪水来了,他们就搬出来;洪水退了,他们又搬回去。还有人说,与洪水斗,其乐无穷。
而我对于洪水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在2015年。
几乎是一夜之间,菜园坝整个竹木市场、水果市场全被淹没,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在菜袁路下面,靠江的一面,由于洪水从排水口倒灌进来,进入了道路下面的负一楼、负二楼、负三楼,而很多商贩的库房就租在负三楼、负二楼。这下可苦了他们。
周大姐就是一个。
周大姐冬天卖棉絮,夏天卖席子。那晚洪水来得太猛,连朝天门、解放碑的搬运都叫来了,库房的货物还是抢运不赢,她价值30多万元的席子,全部“泡汤”了。
为了照顾两个孩子上学,在外打工的周大姐和丈夫老白2013年返乡,在菜园坝开了间店铺,日子也算蒸蒸日上。那年,他们一次性从湖南厂家进了30多万元的席子,没想到,刚搬进库房不久,就被大水淹了。这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我可能又要出去打工,可快60岁了,还能做什么?”老白叹了一口气。
“没得出息!你看河坝廖二娃,跳板都被河水冲走完了,也没有见他哭呢!只要人还在,怕啥子嘛!”话虽这样说,但周大姐还是抹起泪来。
等洪水退了之后,暴热天就跟着来了。那阵子,大太阳底下,都是周大姐在公路边晒席子的身影,“这可是钱啊!”她用水桶提来水,跪在地上,用刷子刷,用抹布抹。就这样,周大姐把洗得干干净净的席子降价卖给了工地上的农民工,没亏不说,还小赚了点。
而周大姐说的廖二娃呢,是在河边竹木市场做跳板生意的。
那天洪水来得太快,廖二娃的跳板才转运了一车,剩下的被大水冲走了。洪水退后,很多人看见廖二娃穿着一条短裤,划着一只小船,撑着一根长竹竿在江中打捞跳板。
西瓜老板、周大姐、廖二娃们,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正是这种不向苦难低头的精神,我想,就算再大的洪水来了,两江沿岸的人们都不会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