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健全高校治理机制,提升依法治校能力的迫切需要;是落实新时代党对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高校要从系统工程理论的角度出发,把握好整体与部分、主导与支撑、多元与一体三对关系,结合实际加快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全面整合增强育人力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等各育人环节,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各人才培养体系,涉及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育人主体,涉及专任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等多支育人队伍,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到心理教育等全领域,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到网上网下全维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解决既往存在的“脱节”“孤岛”等现象,从全局和整体高度来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不同要素,深刻理解其内在联系,充分发掘各个分散要素的育人力量,聚散为整,将分散的力量整合为整体的集中力量,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以构建一体化的工作体系为重点,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域协同的育人格局,增强育人力度。
二是把握主导与支撑的关系,以价值铸造提升育人高度。《意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细分为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和评估督导体系七大子体系。它们各有其育人价值、特色和作用,但总体而言可以将其划分为主导体系和支撑体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论武装体系关系着“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铸魂”作用。通过理论武装体系的构建和运行,高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帮助新时代青年站稳人民立场,厚植爱国情怀,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重在“壮筋骨”。高校要通过这四个体系构建,着重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十大育人”为切入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推动思想价值引领全面贯穿办学治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推动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队伍建设体系和评估督导体系重在“筑基石”。无论是知识体系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要通过高水平教师队伍、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为思政工作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评估督导体系既是“指挥棒”,也是“助推器”。要通过科学测评体系构建、推进落实机制和督导问责机制完善,着力解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价值、重科学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为全员育人提供有力组织保障,推动形成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情怀铸造与能力养成并重的生动实践。
三是把握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以聚力协同增强育人效度。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因势利导发挥好多元主体的积极性,着力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以聚力协同增强育人效度。一要发挥党委“育德”主体作用。高校党委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委在“三全育人”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第一责任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为总抓手,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统筹机制和责任机制,推动育人责任向各领域、各环节延伸,为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二要发挥教师“培德”主体作用。坚持“传道者先明道”,全面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重点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精深的学问吸引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召学生;管理队伍重点要加强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效能和效率,以良好作风、优质服务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三要发挥学生“立德”主体作用。坚持把价值引领和情怀铸造贯穿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全过程,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YBMK01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