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了两个多月的2020年中国两会,展现出了诸多变化,比如:代表委员们戴着的口罩,压缩的会期,晚间的会议,不见面的采访,严格的会务防疫举措……
随着会议的进程,人们发现,这些改变绝不简单。
在全球疫情仍然令人忧心的形势下,举行至少有数千人参与的大型政治活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全国两会的组织者为此进行了精心和周密安排。
22日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前,来自中国疫情防控主战场——湖北省一家医院的全国人大代表罗杰,第一个亮相“代表通道”。
和往年不同,今年的“代表通道”通过网络视频方式进行。面对记者的远程提问,罗杰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多人医疗团队全力救治一位87岁新冠肺炎患者的故事。
这一幕,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向全国和全球直播。
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防控要求丝毫不能放松。
为了保证会议顺利举行,组织者采取了非同寻常的防疫举措。
人们被要求保持“社交距离”;开会时如果不发言要戴口罩;洗手液、消毒湿巾、测温仪随处可见;从代表委员住地到人民大会堂交通实行“闭环管理”;一些会议和采访活动改以视频连线方式进行。
特殊时期的全国两会,会期压缩了,议程并没有减少。
以全国人大会议为例,今年的议程有九项,除了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几个报告,还有备受关注的民法典草案,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
代表、委员们还发现,他们审议讨论的好几份报告,与往年相比变短了。其中,政府工作报告只有1万字出头,篇幅比去年减少近一半。篇幅虽短,内容并未“缩水”。
“六保”“六稳”等成为报告关键词——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处处体现着浓厚的民生关切。
代表委员说,今年的报告“最大程度体现了务实和实干”。
最大的变化还是两会召开时的世界形势。
疫情“大考”之下,如何推动中国这艘巨轮在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中破浪前行、行稳致远,是代表和委员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许多代表和委员从各自的角度,准备了建议、议案和提案。
有的系统总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经验,反思短板、漏洞和不足,建议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有的围绕疫情对打赢脱贫攻坚战造成的影响,提出要采取多种举措确保攻克绝对贫困最后的堡垒……
“(中国两会)还是举行了。这是北京发出的最强烈信号: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德国《明镜》周刊网站评论说,“日常生活又回来了。”
这句感慨的背后,是一种深切的感悟,本次两会:变化的是开会的形式,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宗旨;变化的是外部环境,不变的是对初心和使命的坚持;变化的是发展环境,不变的是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 (据新华社5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