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我的老家就在孝感。”35岁的张浩,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父母叮嘱我,你应该回去,为家乡做点事情。”
除夕夜,张浩请战湖北,2月17日随第四批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出征。
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后,张浩进入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病区。在这里,他与来自重庆的其余6名医生及孝感当地的22名医护人员,全力救治50余名重症患者,“虽然累,还有危险,但我心里很踏实,我热爱这块土地,也热爱这里的人们。”
总有一种牵挂无时不在,总有一种温暖血脉相连。
“老家孝感”,对于重庆市中医院主管护师熊恩平来说,既陌生又亲切。从小就听爸爸说祖上都是孝感来的,多年来,熊爸爸都想回湖北寻根,虽未能成行,但这份乡愁和血脉亲情却始终难以割舍。
这次支援孝感,父母很支持:“你回去一定要好好工作,不要丢人。”
到孝感逾20天,熊恩平带领着重庆市中医院的护理人员,日夜战斗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三病区。这里,已有16位患者治愈出院。
“在这儿,我就是老人的女儿”
山水相依,人缘相亲,守望相助。重庆赴孝感支援队的医护人员,把患者当亲人般对待。
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隔离病区,有一位年过花甲的危重症患者,同时患有脑梗塞等基础疾病,意识模糊,每天处于嗜睡和昏睡状态,生活不能自理。
綦江区人民医院ICU病房护士翁中会和另外两个同事就承担起了老人的饮食起居,除了喂饭,每天还得处理她的排泄物。
可翁中会毫无怨言,她说,“在这儿,我就是老人的女儿。”
大悟县中医院隔离病区,铜梁区中医院护士陈夏燕每天都要为一位八旬患者穿鞋袜,扶他下地走动。老人没有洗漱用品,陈夏燕就给老人拿来脸盆、毛巾、香皂,“他就像我爷爷一样,我会尽力照顾好他。”
“24床才来的时候,很焦虑,担心治不好,也不跟我们交流。”进入孝感市中心医院重症病区工作第一天,綦江区人民医院护士王震遇到了难题。
“我就和她聊天,给她说我们是重庆来支援的,咱们都是一家人,来了很多专家,一定能治好她的病。”在王震的开导下,24床患者焦虑的情绪逐渐缓和,越来越配合治疗,元宵节治愈出院时给王震写了一封感谢信。
如今,这位患者还与王震保持联系,并经常发来信息叮嘱他,“孩子,你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隔离区,护理人员的上班时间通常为:8时到14时、14时到20时、20时到8时,三班倒。
无论是6个小时还是12个小时,护理人员都必须穿上尿不湿。“先憋着,憋不住了再说。”重庆市中医院护士张彪说,“特别是12小时的班,出来后浑身都湿透了,分不清是尿还是汗。”
然而,在隔离区内,护理人员很少顾及自己,“重症病区内,很多患者生活都不能自理,经常一身、一床都是排泄物。”尽管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但为这些患者做清理时,不仅异味难闻,而且有极高的感染风险。
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却,“患者就是我们的家人。只要家人能够康复,我们苦点累点是应该的。”张彪说。
“和她们在一起,我觉得好安全,也好温暖”
齐心协力,并肩作战。重庆的医护人员和孝感的同行在战斗中结下深厚友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副护士长刘文文在日记里写到:“渝孝同天,姐妹同颜。整个重庆团队的22名成员迅速与孝感市中心医院的同仁们成了患难之交,他们总是让我们下班时多带些水果回去补维生素。” “我是她们中的一员,和她们在一起,我觉得好安全,也好温暖。”
这种温暖,重庆市中医院护士刘芮佚有着更深切的体会。
2月13日18时左右,已连续工作6个多小时的刘芮佚因缺氧而感到天旋地转。她努力保持意识清醒,咬着牙按流程脱下防护服,走到清洁区,瘫坐在椅子上。
随后闻讯赶来的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刘爱群一直在身边照顾和安慰她,帮她按摩……
重庆医护人员在孝感全力救治患者,孝感的乡亲也关爱着重庆赴孝感支援队。
“才到孝感两三天吧,有人送来很多新鲜草莓给我们。”孝感市中心医院门口,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蕊遇见了附近一家水果店的老板,老板听说重庆的医护人员需要水果,立马免费送来水果,并说什么时候需要水果就打招呼。
2月15日,孝感大雪,天气寒冷。得知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大悟医疗分队所带御寒衣物不够后,当地一家企业马上捐赠了一批羽绒服等御寒物资,“感谢重庆医疗队来援助大悟,帮助我们抗击疫情。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定能战胜疫情。”
重庆和孝感,虽相距千里,却从未阻隔心手相连的血脉深情。
是的,重庆与孝感,自古就是一家人。正如刘文文在日记中所写:“生而为护,且行且渡。一路上有那么多同行者,相互关爱和心疼着彼此,真好!快点好起来吧,孝感!加油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