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吕拥军正在张牵现场作业 |
所谓张牵工作,就是利用张力机和牵引机进行放线,让电力导线凌空飞渡,攀上高压铁塔。而整个重庆放线机械化的时代就是在吕拥军手中创造的。
无论酷暑严冬、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他们始终坚守在“抗黑抢修”第一线;他们以天为盖、以地为庐,就是为了在夜幕降临之前,点亮万家灯火。
在重庆送变电公司张牵班里,有这样一个人,他风里来、雨里去,用30年岁月,见证了重庆特高压20年的发展,他就是重庆电力第一代“张牵匠人”——吕拥军。
“年轻人要有技术才行”
1985年,吕拥军来到重庆送变电工程处,成为一名机修工。别看那时他只有16岁,对于技术这块,可以说是“娴熟于心”。吕拥军回忆:“当年进入单位时,我算是部门年龄最小的,那时年轻,觉得只有学一门技术才是王道。后来我白天跟着师傅学机械维修,晚上巩固理论知识,一年时间下来,就把机械维修的基本要领掌握了。”
2000年,随着张牵设备的引入,依靠人工和绞磨的历史从此改变。作为机修行业的“排头兵”,吕拥军临危受命,开始结缘张牵工作。“从张力场、牵引场选址的现场查勘、布局,到设备运输路况分析,我都亲历亲为、全程参与。作为班长,在困难面前我必须顶起,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也是幸福的。”
多年来,吕拥军潜心钻研,掌握了现场勘察、设备进场、施工转场、危险点避让、施工指挥等放线施工全过程,练就了听声辨音找故障、言传身教师带徒、极端天气放线有绝招、动态管理分布心有数等多项绝活,填补了重庆电力特高压建设连续展放100公里、最大截面导线展放、25吨牵引力的3项空白,并在展放的11500公里线路中做到零安全事故,成为名副其实的张牵放线操作队伍中的翘楚。
靠“大声喊”解决沟通难题
1天调配10套张牵设备、3天机具人员全部到场、每个工序了然于胸、关键工作反复交代……这就是西昌月普线抗冰改造工程的指挥现场。
在海拔2800米的大凉山上,由于线路抗冰能力较差,多次出现倒塔情况,吕拥军及团队便在2012年10月接到应急抢建中心电话,告知西昌月普工程万分紧迫,必须立即组织机具装备和人员到位。
放线工作的第一天,吕拥军遇到的情况就远比想象的复杂。“因为身处在彝族地区,施工队伍里有很多彝族人。由于语言不通,操作达不到要求,所以平常几分钟能完成的线盘更换工作延长到接近20分钟。”吕拥军回忆,“那时我没办法,又急着赶工期,所以只有大声喊出平时用的操作法,让他们跟着一遍遍地做,一天下来,我嗓子都哑得说不出话了。不过好在这种非常规的沟通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磨合效果,使得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经过10多天的苦干,工作不但顺利完成,工期还提前了4天,但吕拥军瘦了7斤。
用规章制度带领张牵班成长
在张牵技术方面,吕拥军是尖兵;在班组管理上,他也是一名强将。多年来,他把累积的班组管理经验转化为有形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科学、规范、有序、受控的张牵放线管理机制,其编写的《张牵六步工作法》,不仅涵盖张牵放线所需掌握的全部内容,还能有效杜绝因操作不当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他说:“张牵人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对每个细节、每次操作、每道工序、每个工程、每次挑战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和全力以赴。”
除了在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吕拥军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队员一起学习,鼓励他们多看有益书籍,静下心来,踏实面对工作。
国网工作就是全国一张网,在中国特高压成为世界标准的今天,吕拥军正带领他的团队行走在全国各地,用心编织这张电力网。他所在的重庆送变电公司张牵班,拥有着张牵设备67台、张牵操作员32人,成为重庆地区唯一一家拥有最多设备和最多操作人员的电力基建张牵放线队伍。
如今,作为班长的吕拥军就像一位润物无声的良师益友,带领着张牵班走向全国,不断成长……
潘锋 吴思倩 图片由重庆送变电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