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2025“数据要素X”大赛正式颁奖。其中,大赛总决赛绿色低碳赛道唯一的一等奖花落重庆,由“实景三维赋能重庆生态保护”项目(以下简称实景三维项目)摘得。大赛由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人社部等19个部门联合主办,是国内首个聚焦要素赋能发展的国家级赛事。今年,全国2万多个项目参加,最终决出16个一等奖。
在如此激烈的角逐中,重庆为何能捧回这一大奖?
助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018年,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获批,成为全国唯一在大城市进行的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系统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治理等七大类、58项子工程、289个具体项目。
区域范围大、项目数量多,如何才能高效统筹,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如期完成?重庆想到运用实景三维技术。
通俗地说,实景三维就是在数字世界建造一座与现实一模一样的城市,是一个真实场景下的三维数字地图。约10年前,重庆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实景三维底座。
通过将山水工程试点精准“落图”到实景三维底座上,重庆实现了“全视角、跨时空”管理。“全视角”就是360度全景观看修复实况,“跨时空”就是能对比修复前、中、后的实景。此外,通过接入数据接口,还能统筹项目资金管理。
破解“看不全、融不通、用不好”的行业难题
实景三维项目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申报。“该项目解决了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三大痛点。”项目团队成员、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人员蔡柔丹介绍,即“看不全、融不通、用不好”。
重庆山环水绕,地形复杂,生态保护情况光靠人力难以获知全貌;生态保护修复涉及众多部门、区县,各自数据格式不统一,难融通;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多靠经验,不够准确,难以辅助精准决策。
针对上述痛点,项目推出3个应用场景,分别聚焦生态保护、修复和价值实现。
以两江新区玉峰山片区采石场一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为例,实景对比显示,2018年1月,采石场的地面上植被受损严重。而到了2020年12月,采石场已经满目绿色。监管预警数据显示,该项目投资、进度、绩效指标均已完成。
“重庆的实景能看平面图和三维图,还可以任意旋转,并且连地上的一片树叶都能看清。”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基础测绘分院总工程师陈光介绍,截至2024年9月,全市1031个镇街都覆盖了精度达5厘米的二级图。而精度为0.5米的一级图,则覆盖了重庆全域8.24万平方公里。
这些实景三维图像的实现,靠的是重庆统一建设的数字城市空间底座。项目团队成员杨艺波介绍,就这样,重庆不仅摸清了自然资源家底,还能把数据用于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精细化治理等,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空、天、地”技术手段监测重庆生态
实景三维项目也让重庆生态保护有了新视角。
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位于缙云山中脉,每隔数周,一架无人机便会从这里起飞,拍摄缙云山的实景图像。
远程遥控这架无人机的,是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基础测绘分院的技术人员。实景三维项目团队成员柴洁介绍,除远程遥控外,还可通过编程为无人机“排班”,它回传的高清图像会定期更新到项目平台中。
不仅如此,项目还用上了卫星遥感、激光点云等多种测绘手段。通过“空、天、地”技术手段的综合赋能,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可以获得准确的测绘数据,并将其应用于各个工作环节。
例如,在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进期间,需要大量实地调查。通过实景三维项目,可以提前调用测绘数据,确定调查点。工作人员到达调查点后,通过手机即可填报相关情况。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在云阳县境内有26个具体项目,每个月都要填报工作进度。云阳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耕保修复科科长黄枭介绍,如果每个项目都提交纸质表格,仅收表就得用一周时间,而有了填报系统,一天内便可收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