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在渝举行。这场以“智链生态,渝见未来”为主题的产业对接活动上,数百家知名企业与重庆各区县各部门共商产业转移发展大计,通过一场场产业推介、项目签约和调研考察,共同书写产业合作新篇章。
这场对接活动有哪些亮点?将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哪些助力?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市经济信息委主任王志杰。
收集产业转移项目超150个
吸纳意向投资总额超1100亿元
重庆日报:2025年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有哪些亮点?
王志杰:此次活动将呈现三个亮点——
重量级嘉宾相聚重庆,共话产业转移发展新机遇。活动邀请到多位重量级嘉宾,包括院士和知名专家,部分央企及重点企业负责人等,将在开幕式和专题对接活动上作主旨报告。
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彰显活动务实成效。活动将举办产业转移合作签约仪式,落地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合作成果。截至目前,我们已收集市外转移项目超150个,意向投资总额超1100亿元。
对接活动丰富多彩,延伸拓展活动成果。活动开幕式上,将进行北斗伏羲低空无人机融合飞行系统及“车机一体”产品发布、全球新型显示集采平台发布等,还有具身智能开源社区上线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5场专题活动,包含产业推介、招商推介、产业链优质供给、行业专家演讲等内容。
这5场专题对接活动涵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枢纽港产业园及人才引育等重点领域,将全面展示重庆产业优势与发展机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产业转移与高质量发展搭建高效对接平台。
创建“1+5+X”招商品牌矩阵
带动承接产业转移有力有效
重庆日报:截至目前,重庆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哪些好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志杰:近年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采取多项举措,实现“多管齐下”。
一是搭建起产业转移协同工作体系。通过建立“市级部门+区县+专业机构”协同策划体系,按照“标志性产品+建设规模+目标企业”项目策划范式,开展重点产业项目策划。去年以来,市经信系统主导策划产业项目335个,其中投资50亿元及以上项目23个,投资额约2440亿元,有力促进全市重点产业生态建设。
二是发挥产业转移合作平台作用。通过强化重大展会招商功能,建立“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万企重庆行”“投行投重庆”“渝商兴渝州”“会展荟名企”“校友聚重庆”等“1+5+X”招商品牌矩阵,宣传重庆良好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把人气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聚焦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积极对接国家部委项目资源,联动区县精准开展招商推介、项目路演、产融对接、投资考察,吸引更多产业转移项目。
三是持续深化产业转移战略合作。持续加强重庆与山东、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考察对接,印发《重庆市全面深化与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合作工作方案》,推动14条产业协作事项、20条浙商在渝发展建议事项落实。其中,通过紧扣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山东“十强产业”,常态化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活动,去年全市签约鲁渝产业协作项目55个,合同投资额266.8亿元。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三方面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四链”融合“四侧”协同
重庆日报:突出人工智能赋能,是近年重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特点之一。重庆计划怎样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四链”融合“四侧”协同?
王志杰:“四链”“四侧”是支撑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轮”,二者互为条件、相互支撑。“四链”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它们是产业发展的内核要素,“四侧”是政府侧、产业侧、社会侧、企业侧,构成经济要素运转的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市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依托数字重庆建设的数字底座、超大城市治理提供的丰富场景和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突出“四侧”协同推动“四链”融合,创新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
其中,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中,我市主要从3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探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大脑”建设,加速推进行业产业大脑“共性+特色场景”攻坚,推动AI深度赋能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
二是持续建设“AI赋能示范型”为代表的未来工厂体系,推广车间级AI赋能场景应用,推动工厂级重点环节AI赋能场景综合应用。
三是加速应用人工智能赋能特色产业向新发展,重点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共建生态”。
迭代建设“AI+企业码上服务”
实现企业“办事不求人、有事码上办”
重庆日报:为更好地服务产业转移,接下来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将实施哪些举措?
王志杰:近年来,我市常态化开展“三服务”工作,以精准高效的服务,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有力推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从“企业问题怎么办、服务企业怎么干”入手,我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建设“AI+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场景应用,贯通三级治理中心,高效办理企业问题诉求,实现企业“办事不求人、有事码上办”。
“AI+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场景应用是全市首批30个智能体综合场景示范项目之一,它依托数字重庆“1361”架构体系,以企业基础数据仓和涉企数据供应链为基础,通过融合处理多源数据,围绕政策、科创、人才、资金、数据等关键要素,建设“企呼我为”“政企互动”“一企一策”3类核心场景和驾驶舱,形成企业“需求-风险”双维度评估、共性问题分析、综合智能问答、企业政策服务等8个智能体,建成AI赋能企业服务新生态。
相比传统政企服务平台,“AI+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场景应用实现了更多的高质量数据集、更广的智能化运用、更强的“一码通办”能力。它聚合涉企服务分散数据,实现高质量数据归集共享赋能,优化大数据算法模型,实现数据驱动智能化运用,聚焦企业问题多跨处置,实现“一码通办”,让企业“零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