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总能找到发光发热的土壤”重庆“小巨人”背后的培育密码双重监测守护水环境西南首座50万吨页岩油生产基地落户忠县开州区崖柏项目荣获全球生态修复与保护范例奖
第003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上一版 下一版 
“在重庆,总能找到发光发热的土壤”
重庆“小巨人”背后的培育密码
双重监测守护水环境
西南首座50万吨页岩油生产基地落户忠县
开州区崖柏项目荣获全球生态修复与保护范例奖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州区崖柏项目荣获全球生态修复与保护范例奖

  开州区满月镇甘泉村崖柏繁育基地内,崖柏幼苗茁壮成长。(资料图片)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当地时间11月5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总部举行的第20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上,重庆开州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崖柏的成功实践,荣获“全球生态修复与保护范例奖”。

  今年恰逢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成立20周年,本届年会汇聚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的未来路径。

  在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国际平台上,开州区崖柏项目的获奖,标志着中国在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的努力获得了世界认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NbS全球中心主任查尔斯·卡朗瓦亲自为该项目颁奖,充分肯定开州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持续探索与卓越成效。

  崖柏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曾一度被认定为“灭绝物种”。1999年,崖柏在重庆雪宝山被重新发现,当时存量不足1万株。20多年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重庆市林业局、开州区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崖柏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珍稀濒危植物抢救与繁育技术体系。项目建成5个繁育基地、1个综合利用实验室,并推动崖柏在药用、日化等领域的市场化应用。

  项目团队还充分利用崖柏生态适应性强、耐瘠薄、耐寒旱的特性,在全国18个省市建立了44个试验基地,开展长期适应性研究,为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修复提供了全新路径。

  从“濒危”到“复苏”,崖柏实现了“逆袭”:如今人工繁育总量突破300万株,野外回归植株达75万株,成片面积达4500亩的幼树开始自然结实,实现种群倍数增长。项目还创新推行“保护区+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社区共管共建,提升居民参与感与获得感。

  开州区崖柏项目的成功,不仅唤醒了一个古老物种的生命力,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样本”。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