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今年以来,这样的忙碌已成为常态——1—9月,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亿元,预计全年将达15亿元。
作为重大装备的“工业心脏”,高端工业泵曾是我国制造业的痛点。“除了价格高昂,更让人担心的是供货安全。”重泵公司总经理张波表示,“在某些关键领域一旦断供,许多重大项目就可能陷入停滞。”
面对这一难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字号国企重庆水泵厂乘改革开放春风,开始走自主创新之路。“我们的定位就是填补空白。”张波说,通过数十年的技术攻关与市场开拓,以2005年开始研发国产核电上充泵为关键节点,他们逐渐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如今,“重庆水泵”品牌不仅在国内响当当,还闯出了海外大市场。
五年磨一剑铸就“中国心”
核电上充泵实现自主替代
作为高端工业泵之一,上充泵被称为核电站的“安全阀”,我国的核电上充泵一度依赖进口。2005年,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上充泵技术攻关任务在重泵公司立项。
“那是一段极其艰难的岁月。”张波回忆,研发团队历时5年,经历5次重大方案调整,研制出3台样机。尤其是2009年鉴定试验的关键阶段,技术团队连续一周守在试验台前,反复调试、记录、分析,确保每一个数据精准可靠。
2009年11月19日,由重泵公司研制的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上充泵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首台国产上充泵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是我国核电站安全关键设备国产化的一次重大突破”。该泵国产化后,用户采购成本下降超过50%。
如今,这款“重庆造”上充泵已在广东阳江、江苏田湾等核电机组中稳定运行,成为守护国家核电安全的重要基石。在此基础上,企业先后中标中核集团4个“华龙一号”项目的上充泵及3个项目的中压安注泵,合同总额超过1.1亿元。
赢得“中国制造了不起”赞誉
除鳞系统设备成功“出海”
“你们中国的企业,能做这么复杂的系统吗?”
“重庆水泵?抱歉我们没听过这个品牌。”
除鳞系统是钢铁热轧板带项目的核心设备,同属高端工业泵的重要应用领域。重庆水泵厂自1982年开始开展除鳞泵研制工作,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其自主研发的离心泵高压水除鳞系统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95%,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尽管在国内“独占鳌头”,但2014年,重泵公司尝试让这项“拳头”产品走向海外市场时,却受到国外客户的普遍质疑。
2023年,土耳其一家大型钢铁公司为其2250热连带钢项目全球招标高压水除鳞系统。重泵公司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接洽,却遭到对方直接拒绝:“我们一向只采用欧美设备。”
面对拒绝,重泵团队并没放弃,连续组织多轮技术交流,邀请土方客户到首钢、沙钢等企业实地考察。在生产线上,土方技术人员亲眼见证了该系统的卓越性能:其喷射压力稳定维持在38兆帕,系统响应精准,除鳞效果显著。
“这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中国制造的认知。”客户的评价道出了态度的转变。这次突破不仅带来两套均超4000万元级订单,也为客户每年节约电费超过300万元人民币。
这一成功案例产生显著示范效应,越南、俄罗斯、伊朗、印尼等地的订单接踵而至。如今,重泵公司的除鳞系统已服务于全球超过300条热轧生产线,在国际市场获得广泛认可。
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5%
让“重庆水泵”走向世界舞台
经过十余年海外市场开拓,重泵公司锚定中高端工业泵市场,主要以钢铁、矿山、核电、石油化工等行业工艺装置用泵为主导方向,与国际同行品牌竞争,产品已进入欧美、非洲、中东、中亚以及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张波介绍,就在前两天,他们刚刚中标了刚果(金)的一个矿冶行业隔膜泵项目,是迄今该行业装备最大流量的硫酸溶液输送泵,单台泵输送流量达到250立方米/小时,刷新了行业新纪录。
为了将“重庆水泵”打造成为“高端工业泵引领者”,该企业构建起“1+N”研发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创新激励机制,每年保持5%以上的研发投入,仅2024年就为技术团队发放项目奖励超过500万元。
持续的投入带来丰硕回报,在高压隔膜泵领域,该企业成功攻克25兆帕矿浆输送技术难题,交货周期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在研的第四代核电铅铋堆主泵、深海油气田水下增压泵等新产品,将推动中国高端工业泵向更前沿领域迈进。
从依赖进口到实现自主创新,再到走向世界舞台,重泵公司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精彩的技术突围。如今,“重庆水泵”的品牌价值经专业机构评估已达13.5亿元。展望未来,张波表示,公司将力争5年内海外订单增长80%,提升品牌价值50%,“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树立中国制造的高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