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芭蕾舞剧如何演绎烽火岁月?《归来红菱艳》给出了动人的答案。9月7日、8日晚,中央歌剧院内气氛热烈,重庆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在此连演两场。
一幕幕烽火中的坚守与抗争,一次次足尖艺术的绽放,当舞台上象征和平的“白鸽”翩翩起飞,剧院内的掌声经久不息,不少观众起身喝彩,用热情回应这部作品。
作为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唯一一部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充分释放出“渝字号”文艺精品的魅力。
《归来红菱艳》以“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抗战时期在重庆的经历为原型,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热血激昂的年代。舞台上,演员们用灵动的舞姿、细腻的情感,讲述了爱国艺术家“莲”在中国共产党党员“轩”的引领下,在育才学校抚育战争难童、发展民族舞蹈事业的动人故事。
自2023年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巡演90余场,前后历经多次修改打磨。在本次进京展演前,舞团又对《归来红菱艳》进行了更新。更新后,舞剧的剧情主线更加凝练,主人公形象塑造更加鲜明,剧中的巴渝元素也更加丰富。
比如,在舞台上,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时隐时现,描摹出山城特有的建筑特色;展现民众自发将沉重的敌机残骸从郊野拖入城里展览的场景;在庙会场景中,孩童抱着秀山花灯来回穿梭时,巴渝非遗的魅力扑面而来。
“这是发生在巴渝大地上的故事,我们用芭蕾舞剧的形式回望那段历史,希望观众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华儿女的坚韧与抗争,并从中获得力量。”重庆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归来红菱艳》总导演刘军说。
9月8日晚,演出结束后,业内专家齐聚,剖析该剧的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于平认为,《归来红菱艳》有情怀、有张力、有呼吸、有华彩、有风韵,渝味浓郁,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的作品。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王举表示,《归来红菱艳》是一次创作观念的刷新,用扎实的艺术实践,回应了困扰芭蕾舞创作的核心问题,让作品不仅能讲述人物,更能传递时代的重量与温度。“作品精准把握创作与时代的呼应关系,虽是戴爱莲的故事,指向的却是一代人的理想。《归来红菱艳》,是文化自信的回归、艺术初心的回归、时代责任感的回归。”王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