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重庆举行了一场民生政策吹风会,解读了《重庆市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实施方案》,明确60周岁及以上中度以上失能老人将获得养老服务消费金额40%的抵扣比例,补贴期限为12个自然月。这为重庆约7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带来了利好,也成为重庆敬老爱老的又一生动实践。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看它如何对待最脆弱的群体。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一老一小”问题,往往牵动大多数人的心。如果说“一小”代表着城市的希望和未来,那么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一老”则凝聚起了社会最大公约数。将目光聚焦到山城,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去年底,重庆有60岁以上老年人801万,占人口总数25.11%,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较多的城市。怎样做好养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重庆正在全力答题。
从商场的“银发生活Mall”到街道充满活力的“学乐园”,从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到遍地开花的社区老年食堂,重庆连放大招,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增加服务供给等多种方式,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照进现实。
重庆老年人的幸福感为啥这么强?因为政策机制协同发力。今年,重庆印发了《重庆市推动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实施方案》,正式提出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以“15分钟”丈量各项服务便捷度。市民政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重庆市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城市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全流程管理。市民政局、市商务委制定《2025年重庆市居家适老化改造“焕新”补贴政策实施方案》,拿出真金白银帮助老人,补贴产品涵盖7大场景、39类,不断满足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
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如何更进一步?瞄准痛点卡点,持续增加服务供给。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相对于老人的多层次、多样态需求,当前养老服务的质量还不够高。对此,要拿出绣花功夫,将养老服务做细做实。一方面,要着力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尤其对高龄、失能、失独、独居、孤寡等重点人群,做好监护服务试点。另一方面,要以创新举措撬动养老服务迭代升级。例如,在加大人才供给方面,重庆推出了养老服务高技能人才公费培养试点项目,通过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全链条保障,为养老产业不断提供专业人才,让养老事业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打造真正的老年友好型城市,路还很长,要做的还很多。从一张敬老卡的贴心升级,到一顿社区餐的温度传递,再到一个个服务圈的精心编织,重庆正在用细致与诚意,书写“老有所享”的民生答卷。我们期待,未来的重庆,“养老”变成“享老”,每一位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美满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