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荣昌村民把废品兑换成积分 |
清晨7点,荣昌区万灵镇沙堡村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已站在四色分类垃圾桶旁,指导村民投放厨余垃圾。
“厨房垃圾进绿桶,客厅垃圾进黑桶,能卖钱的进蓝桶,有害垃圾进红桶……”这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已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日常。
近年来,荣昌区通过政策引导、设施建设、创新机制和数字赋能,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之路。
当前,荣昌区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达100%。
积极探索 带动村民齐参与
走进万灵镇,青山环抱下,碧水映着白墙黛瓦,整洁的民居错落有致,庭院里花木茂盛,绿意盎然,一幅恬静的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自从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后,我们房前屋后干干净净,住着很舒心。”一位村民感慨。
不仅当地村民,今年在卤鹅“热点”带动下,大量的游客涌入万灵镇,“很干净,环境很好”成为广大游客的一致感受。
“这是我们创新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结果。”据万灵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万灵镇将垃圾分类作为农村生活环境整治的关键,成效显著,赢得了广大村民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每个周末,低值再生资源企业的回收车准时抵达村口,村民们拎着分好类的废品有序排队。现场公示的回收价格表清晰透明,台账记录一丝不苟。“现在卖废品就像赶集,价格透明又方便。”村民王婆婆笑道。
在村办公室一侧,醒目的红色有害垃圾回收箱格外显眼。投放一节废电池积5分、一支荧光灯管积10分……村民李大爷用积攒的300分兑换了洗衣粉和食用油,“有害垃圾不乱扔,还能换日用品,真是划算。”
最令人称道的,是村旁依地势而建的沤肥池系统。在村民聚居地的下风口,一个个发酵池如同“生态胃袋”,每天将村民倒进的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滋养了众多果树。
各有妙招 探索多元化处理路径
万灵镇并非个例。在荣昌区,一个个村镇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探索出了适合本地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直升镇万宝村打造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小院家”小程序,村民扫码即可上报垃圾满溢问题,保洁员快速响应,垃圾处置效率大幅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
荣隆镇高田村将传统露天粪坑改造为加盖沤肥池,经村民投进厨余垃圾后发酵为有机肥,不但节省了化肥成本,也同时改良了土壤结构。
清江镇河中岛村建设厨余垃圾沤肥池,每日处理厨余垃圾50公斤,打造景区与乡村协同的沤肥示范点。同时,运行“垃圾兑换超市”,村民凭分类积分换生活用品,推动分类参与率90%以上。
清流镇利用赶集日等节点,通过面对面讲解、发放宣传手册、开展趣味活动等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有关政策和具体内容的宣传解读,提高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远觉镇将生活垃圾分类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监督生活垃圾管理责任人履行管理责任,并科学谋划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模式,将收运处置设施用地纳入镇街、村庄规划,统筹优化设施布局……
种种举措,不仅让生活垃圾分类这一理念在荣昌乡村深深扎根,也让乡村整体环境越加整洁有序、舒适宜居。
夕阳下的荣昌乡村,炊烟袅袅,道路整洁,孩子们在干净的院坝里追逐嬉戏。这场由生活垃圾分类引发的变革,不仅擦亮了乡村的生态底色,更让村民在共建共享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持续推进 取得阶段性成效
为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今年以来,荣昌区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或就近处理等模式,持续推动设施覆盖范围向镇街和乡村延伸。同时还引进厨余垃圾处理先进技术及项目,使厨余垃圾处置不断规范。
近年来,荣昌区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新举措,加快完善村内四分类收集、运输体系、处置体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当前,荣昌区农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9%,每天产生的其他垃圾量减少了7%—1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了6%,100%行政村和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荣昌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荣昌将持续推动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走深走实。同时,强化数智赋能,加强公众参与,全力推动荣昌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张锋 詹米璐 图片由荣昌区城市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