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是我市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核心平台,位于江津区珞璜镇。得益于这个开放平台释放的“能量”,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实现运量货值双飙升。
2025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累计开行1062列,共运输53094标箱,同比增长27.67%,累计运输货值64.2亿元,运输量在全市铁海联运中排名第一。
智能化改造,让转运效率提升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内的小南垭站,去年8月正式投用集装箱自动化作业区。借助智能门吊和数据联动平台,该站年作业能力从40万标箱跃升至60万标箱,相当于每天1600多个集装箱可以在这里集散流转。今年7月2日,该站单日卸车量达到661辆,创下历史新高。
水运码头珞璜港同样进行了升级。
投资28亿元的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其通过能力提升至1090万吨,集装箱作业能力达到40万标箱,成为渝西、川南、黔北地区主要水路运输物资集散基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珞璜港实现货物吞吐量385.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9万标箱。
连接小南垭站与珞璜港的6公里铁路专用线,如同“黄金纽带”,实现了铁水无缝衔接。
今年7月14日,一列满载30个40英尺集装箱汽车零部件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列,从珞璜港铁路专用线驶出,经广西钦州港转海运直达柬埔寨,成功完成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江铁海联运全程测试。
重庆江津枢纽港产业园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部长施彦君说:“我们努力推动‘内河船期+班列时刻+海船船期’时刻无缝衔接。年内,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有望实现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行。”
政策创新,让通关更便利
今年3月,一列满载老挝木薯淀粉的中老铁路回程班列抵达小南垭站。
海关关员直接对铁路舱单电子数据进行审核、放行、核销,减免了企业的申报手续。
这是重庆枢纽港产业园首票“铁路快通”入境货物,单趟班列节省口岸通行时间1至2天,每个集装箱成本降低200元左右。
今年7月,当中老铁路回程班列再次满载老挝木薯淀粉抵达小南垭站时,除了享受到“铁路快通”服务外,还叠加享受“车边直提”服务——未被布控查验的进口集装箱货物,报关单放行后即可直接从铁路干线提离,省去堆场落箱环节。
这是重庆首次对“铁路快通”和“车边直提”两种创新模式的组合使用,使单箱成本再降500元左右。
类似的创新政策,在小南垭站层出不穷。
去年11月,小南垭站获批成为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覆盖东、北、南三向通道的离境港口,结合西北方向的中欧班列,可实现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主要节点政策互联互通。
今年5月,重庆润通科技有限公司出口的通机设备,经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运输出重庆第二天,该公司便通过税务网站查询到出口货物退税的报关单信息,并可在线上办理退税手续。这也标志着我市首例西部陆海新通道陆路启运港退税,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正式落地。
重庆海关所属西永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海关将继续推动该园区通关便利化,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
产业集聚,让对外开放水平更具辨识度
7月3日,菜鸟集团跨境电商退货中心仓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正式启用。该仓具备同时存放1万件退换货商品能力。
“这个中心仓可以实现一次接收、一次分拣、一次申报,平均压缩退换货包裹物流时间超过3天,能极大缓解企业压力,降低运营成本。”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跨境电商是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布局的重要产业之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从江津综保区内发出的进口电商包裹达345.9万个,货值约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倍、3.6倍。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正加速吸引产业在园区内集聚,带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据了解,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已集聚1000余家企业,依托原有的材料、汽摩、装备、智能家居及纸质包装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先进成套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三大主导产业。2025年上半年,园区18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3.3亿元,同比增长5.2%;江津综保区完成网内进出口额44.2亿元,同比增长2.5%。
以汽摩产业为例,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目前集聚69家汽摩规上企业,涵盖发动机、车架、消声器等零部件。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助力下,不少企业的产品销往全球。今年上半年,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出口摩托车超3万辆,货值突破2亿元。
“未来,我们将持续放大‘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加快完善海外仓布局,做实做强做优江津班列,全力打造内畅外联链接全球的物流通道新格局,推动枢纽与高端制造、现代贸易、先进材料、数字物流等产业深度融合,布局打造更具江津辨识度和体现对外开放水平的现代产业集群。”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