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方大重庆航空城内,重庆首台A320模拟机驾驶舱里,西部航空的飞行员正在进行培训;不远处的江北国际机场海航机库内,4月投产的飞机维修项目已完成各类飞机维修100余架次,第一架飞机拆解也进入尾声。
这组繁忙画面,是方大航空城落地重庆结出的硕果,也是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缩影。市经济信息委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项目1341个,正式合同额6330.8亿元,20亿元以上项目超额完成全年目标进度,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
以会为媒撬动全球资源
“在国家严格规范招商引资政策、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阶段,传统粗放式招商模式已难以为继。”市经济信息委招商统筹处负责人介绍,重庆立足产业发展实际,以展会为支点,撬动全球产业资源。
比如,中德高层互动后仅半年,“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便精准落地。2025年5月重庆党政代表团赴广东考察后,当月即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对接活动”。这种“外交搭台+产业唱戏”“考察先行+对接跟进”的模式,显著提升了招商活动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以展会为平台,促成区县同目标企业对接仅是开始,关键在于后续的持续跟进,做好“后半篇文章”。
以“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为例,不仅促成思灵机器人、施瓦茨、福伊特驱动等项目直接落地,以及西门子、德铁系统技术等20余个项目稳步推进,更以此为契机梳理存量德企发展情况,有效推进梅塞尔气体三期、埃斯维机床二期等扩建项目,并策划氢能、航空、先进材料等新合作方向,成功吸引宏进集团、巴符科技等企业负责人回访考察。
“这种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了招商成果的持续发酵和项目滚动落地。”上述负责人说。
新质生产力项目集群崛起
今年上半年的招商活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所有招商活动主题均紧密对接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同时含“新”量持续走高。
市经济信息委招商统筹处负责人介绍,无论是“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活动,还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对接”活动,都精准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及未来产业赛道。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上半年我市新签约制造业项目648个,正式合同额3159.8亿元;新开工项目749个,其中新开工制造业项目332个、占比44.3%;招商项目到位资金1673.4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到位资金715.6亿元、占比42.7%。尤其是天鑫冶金年产50万吨再生铜项目(总投资50亿元)、亚新科重庆新工厂(总投资20亿元)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持续提升主导产业能级。
与此同时,聚焦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AI及机器人、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集群建设和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爱芯元智自动驾驶总部、雷奥顶峰AI实验室等近100个“新星”项目涌现。
此外,我市聚焦产业链短板弱项和空白环节,引进补链强链延链项目790余个、正式合同额近3700亿元,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实现产业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比如长期以来,我市在“轻量化铝合金”“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业领域依赖外部供应,近期引进的航宇科技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制造与数智化装备研制平台建设项目、渝创年产20万吨再生铝及15万吨高端铝棒项目等,将直接配套我市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进一步提升本地配套率,筑起“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的“四梁八柱”。
落地项目跑出“加速度”
今年上半年,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落地项目正纷纷开花结果。
一年前,重庆市政府与辽宁方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方大重庆航空城。如今,位于渝北区的航空国际总部、飞机租赁、航空培训、飞机维修与拆解等7个产业项目已全部落地。
这一项目为何跑出“加速度”?渝北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甫一落地,渝北就携手方大集团成立重庆方大航空国际总部有限公司,共建航空城核心引擎;同时渝北区组建项目服务专班靠前服务,推动各产业项目落地。
一系列动作跑出超常规节奏——航空城详规编制仅用40天,较常规压缩50%,培训项目一期从开工到投用仅用70天;服务专班与方大项目组同楼办公,“周例会、半月专报”机制,扫清30余项重大障碍,连2130万元超长期国债支持都主动“送”上门。
资源要素的聚合释放出链式反应:产业空白被填补,西南首台A320飞行模拟机运营,飞机拆解业务实现循环经济闭环;临空经济成型,53架客运运力开通13条国际及地区航线,货运建立“通达东盟,经渝向欧”空空中转网络,飞机租赁落地5宗业务;信心持续加码,方大集团增资71%绝对控股,积极布局医疗健康和低空经济新赛道,7月初重庆方大食品产业园项目也签约落地,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身为重庆航空产业链“链主”企业,方大的目标不止于此,其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将撬动超千亿元战略投资,2030年力争实现产值3500亿元,新增就业2.5万人。
生物医药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情况。在铜梁,赛维药业投资1.8亿元的医药项目已竣工投产,预计2025年底达产,达产后实现新增年产值1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