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重庆日报记者 夏元)1月1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2022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万亿元,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并涌现出10大亮点。
一是全面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我市形成长安、赛力斯“双龙头”,长城、理想、福特、吉利等“多骨干”支撑的汽车产业格局。预计去年全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量36.9万辆,同比增长142.5%。
二是高位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计划。预计2022年全市软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750亿元,同比增长约10.5%,全年中心城区累计收储楼宇面积180万余平方米、使用100万余平方米,新增软件企业3500余家,新增从业人员5万余人。
三是创新构建中小企业生成生态体系。全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7家,累计达到255家。
四是数实融合提升产业发展质态。去年我市创新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503个,累计达到5578个,提前超额完成5年目标任务;全年新建智能工厂22个、数字化车间160个,累计达到127个、734个,示范项目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8.9%。
五是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去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平稳开局,到遭受长三角等地疫情严重影响,又经历7—8月旱情、疫情、火情叠加考验,再到11月遭遇抗疫三年来最严峻时刻。不过综合来看,3月、6月、9月、10月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增速分别达到9.5%、6.1%、13.1%、8.2%,全市工业运行总体可控、好于预期。
六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通过分链实施“链长”牵头和“链主”牵引,我市形成了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全年分级分类化解企业生产经营难题3000多个。
七是创新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截至目前,专项行动累计受理吹哨事项5581项,办结率99.2%。
八是技术改造撬动产业内涵式转型。去年1—11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4.9%,快于工业投资增速4.8个百分点,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50.2%,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21年的34.6%提高至35.4%。全年新创建市级绿色工厂78家、绿色园区5个,累计分别达到249家、20个。
九是电力供应保障实现历史性攻坚。我市成功有效应对了2856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需求和457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缺口。
十是“智博会效应”持续显现。五年来,五届智博会累计举办各类论坛161场次,12位副国级及以上国内外政要出席并发表致辞或讲话,13位国际组织负责人、200余位国内外院士专家、150余位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开展高端对话,举行各类发布433场次。另外,五届智博会累计实现集中签约项目323个,到位资金1310.6亿元,158个大数据智能化项目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