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彭水:一株小香椿 带富一方乡亲4月如何管理柑橘树长寿一公司获评全国星级农技社会化服务组织万盛经开区农技协走访种植户助力产业发展作废声明
第09版:科技服务·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彭水:一株小香椿 带富一方乡亲
4月如何管理柑橘树
长寿一公司获评全国星级农技社会化服务组织
万盛经开区农技协走访种植户助力产业发展
作废声明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4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彭水:一株小香椿 带富一方乡亲

任会 赵勇

  近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溪镇漆树村香椿芽科技示范基地里,一株株香椿树笔直挺立,嫩芽长满枝头,紫里透红。村民们背着背篓,提着篮筐,穿梭在香椿林间,伸手、掐芽、装筐、背运,采收的喜悦化为欢笑声弥漫在山间。

  建立基地 小香椿成长为大产业

  漆树村香椿芽科技示范基地占地1024亩,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百业兴森林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于2012年建成。公司负责人马丹强就是漆树村村民,今年45岁。

  漆树村地处大山深处,山高坡陡,交通闭塞,耕地条件差,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大半土地成了撂荒地,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小孩。马丹强就是当年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一员。

  谈及为何选择回乡种植香椿,马丹强说,在外务工期间,发现喜欢吃香椿芽的人很多,自己也特别喜欢吃香椿芽,“香椿芽是个宝贝嘞!我们都称它是‘树上的蔬菜’。当时我认定这是一个可以挖掘的产业。”

  香椿芽因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清脆爽口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如何把小小香椿做成产业,马丹强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建立核心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引领,带动更多村民参与香椿种植。

  “香椿树适合生长在山地、坡地,漆树村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种植。”2012年,马丹强在漆树村流转土地,建立了1024亩香椿芽科技示范基地。在10多年发展中,马丹强从建设基地、研发香椿产品、新建加工厂、生产香椿下饭菜等方面入手,让小小香椿芽逐渐成长为大产业。

  土地流转 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如今,马丹强经营的企业配套建设了年产3000吨香椿的森林食品加工厂和一个营销中心,形成了以香椿树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带动村民103户485人参与,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

  自基地建立以来,当地百姓以流转土地、种植香椿树和参与基地管护等形式,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村民马代素就是香椿产业的受益人之一。

  “除了土地有租金收入,还在基地和加工厂务工,一年收入4万元左右。”在基地,马代素告诉笔者,靠着村里的基地,她不仅能在家照顾家人,还能在基地务工挣钱。

  除此之外,通过基地的示范引领,企业已带动彭水全县种植香椿树2万多亩,演绎出一个香椿产业“百千万”的故事。

  打通销路 销售额破千万元

  目前,以香椿芽为原材料的香椿酱菜,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条腿”走的方式,打通了销售渠道。线下销售渠道主要是全国各大商超、高速公路服务区、特产店、旅游景点等,2021年销售额达2625万元。

  “去年开通的线上销售渠道,销售额突破200万元。还要进一步挖掘线上的潜力,多渠道实现销售。”马丹强介绍说,现在新鲜香椿芽、冷藏香椿芽、香椿酱菜已销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他对产业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

  作为返乡创业人员,马丹强表示,虽说自己创办企业的名字寓意“百业兴”,但他十余年来始终深耕一业,那就是做好香椿种植和加工。“做好了这个产业,就能带动更多人参与,让小小的香椿真正成为富民的产业。”

  谈及接下来的打算,马丹强说,企业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投入全自动生产线,预计在2023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左右,让香椿产业进一步成为助力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乡村产业。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