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廷炎正在排练。通讯员 赵武强 摄 |
明媚的阳光撒在窗台上,一位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的老人戴着老花眼镜,靠在沙发上一边看着舞龙表演视频,一边比划着手势,嘴里还哼着音乐,他就是铜梁区鼎鼎有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
“今年1月份就满80了,儿孙都劝我丢下‘教练’的活儿,但从事了将近70年的这门技艺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舞龙技艺传承下去。”黄廷炎说。
在发源地成长的龙舞迷
1941年,黄廷炎出生在铜梁区安居镇。“我们安居三县交界,是铜梁龙舞的发源地,码头上经常有龙舞表演。我生性活泼好动,11岁时就在安居镇跟随老艺人舞彩龙、打锣鼓。”谈起这段经历,黄廷炎记忆犹新。
1955年,不到14岁的黄廷炎被招进了铜梁川剧团,成为剧团里最小的演员。
1988年,北京举办国际旅游年龙舞大赛,铜梁龙舞参赛。黄廷炎主动请缨,作为导演负责50米长大蠕龙的动作编排和训练。
铜梁龙舞要力压群雄,必须改革创新。黄廷炎在反复琢磨构思中突然灵光一现,他将龙人格化,设计出“龙出宫”“龙冲浪”“龙戏珠”“霸王鞭”“叠宝塔”等20余个套路。动作、套路的创新,加上川剧的吹打音乐,让龙舞表演变得动静结合、张弛有致、快慢协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后来,铜梁舞龙队近乎完美的表演,让在场评委打出了高分。黄廷炎执导的《鱼跃龙门》《大龙舞》在全国16支龙舞队中独占鳌头,捧回冠军奖杯。
“那次比赛的收获除了大奖,还学习到了其他地方龙舞的长处,开阔了眼界,为铜梁龙舞的传承、发展拓展了比较清晰的思路。”黄廷炎说。
创新让龙舞艺术升华
1994年,铜梁龙舞基本动作被确定为全国体育竞技龙舞规范。
在规范中,黄廷炎将铜梁龙舞的砍、缠、钻、腾、挪、跳等套路借鉴过来加以发挥,新创出了多人组合技巧,出现了“挂腰式”“悬背式”“撑伞式”等高难度动作。
1999年,黄廷炎接到一个特殊任务——担任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龙舞方阵总编导,经过前前后后58次修改,舞龙队的表演动作终于敲定。
表演那天,铜梁龙舞方阵出场,三排重鼓,九条巨龙分为前四后五两组,前排四条前行十米后退后,后排五条逶迤而进后再退,这一进一退形成波浪式前进,既大气又美观,观礼台上为此欢声雷动。路过天安门前,九龙再变,呈三条一排,舞龙汉子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九条巨龙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这一刻,铜梁龙舞惊艳了世界。
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宣布铜梁舞龙队为“国家舞龙队”;2006年1月,铜梁龙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3月,黄廷炎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
无私培养“龙的传人”
如今,黄廷炎虽年事已高,但宝刀不老,仍然在为铜梁龙舞传承发展出力。
铜梁二中是重庆龙舞艺术特色学校,每个班都有舞龙队,由黄廷炎担任总教练。无论寒暑,黄廷炎总是头戴绣着金色的古文“龍”字的黑色鸭舌帽,穿着黑白相间的运动服,身姿挺拔地出现在校园操场,一招一式教习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学校舞龙队屡获大奖。
在黄廷炎等一批老艺人的推动下,铜梁区从2005年起将自编的龙舞及龙文化乡土教材发放到中小学。如今,该区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龙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一生痴迷龙舞艺术的黄廷炎仍然活跃在龙舞场上,并将多年积累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
“我有幸成为龙舞传承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多做一些事。只要我走得动,就要把龙舞传承下去。”黄廷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