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国强,中共党员,綦江区石壕镇科协兼职副主席、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从1993年开始在綦江南部渝黔交界的山区乡镇工作,2015年任石壕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2018年兼任镇扶贫办主任。2021年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自2014年扶贫攻坚行动开始以来,陈国强立足全镇脱贫致富的工作实际,从抓产业发展、实施就业帮扶、壮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致富等方面着手,用“四则运算”巧解脱贫攻坚“方程式”,不断夯实扶贫发展后劲;作为一名农技干部,陈国强遇到难题不退缩、不回避,用智慧和真情,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一份平凡而不平庸的力量。
挖掘农业潜力 筑牢致富基础
面对石壕镇传统农业发展分散、产业带动不力的实际,陈国强发挥自己懂农业的专长,根据市场发展需求,提出了全面发展传统农业产业,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极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倡议。
经过努力,目前已在全镇发展起了糯玉米、方竹笋、中蜂、高山优质稻等传统特色产业,每个村都培育了1至2项优势产业。其中,打造的糯玉米“惠农直通车”减少了中间环节,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打造的“花坝糯玉米”“花坝方竹笋”等农业品牌,让农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发展的响水大地梯田田园综合体、任家湾杨梅采摘体验基地等休闲观光农业,亦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产业基础。
2019年,陈国强在下村社调研过程中,发现所属梨园村有一名叫任学伟的人聘用村民在家搞计件加工,有20多个村民挤在4户人家里组装耳机配件,不但环境简陋,规模也很难扩大。
经过分析,陈国强认为这个产业有发展前景,于是向镇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争取到“扶贫车间”建设的相关政策,把国企闲置的食堂作为加工车间,同时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起了第一个扶贫车间。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村民放弃了外出务工,转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目前,车间有员工50余人,其中15人来自脱贫户。
石壕镇陆续建起了梨园耳机加工车间、万隆方竹笋加工车间、响水水稻加工车间3个“扶贫车间”,成为不少脱贫户的稳定收入来源。
发展集体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石壕镇的15个村中,有不少村是“空壳村”。面对全镇集体经济薄弱的状况,2018年在陈国强的积极倡议下,石壕镇党委政府作出了全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决定。
当时村干部们心有顾虑:一怕村里搞公司不合法,二怕风险大。陈国强反复做工作:“只要我们不贪、不占、不拿,一心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为此,陈国强建议从镇里的优势产业做起,一步一步把产业做实。他带领镇干部一起想办法、跑市场,筹建集体经济组织。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全镇15个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2020年,石壕镇的村集体经营收入达到677.4万元,实现利润60.93万元,15个村实现贫困户分红8.4万元,全镇479户1615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陈国强数年如一日,始终站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坚持用心用情用智,坚守“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初心和使命,为石壕镇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綦江区石壕镇扶贫干部陈国强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回想多年的扶贫工作,陈国强对巩固脱贫成果信心十足,对乡村振兴充满期待。
如今,昔日的贫困镇——石壕镇,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綦江区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