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萍:责任为传承 弘扬为中医李华:科技让农民走上致富路科技先锋谈
第06版:科技创新·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李延萍:责任为传承 弘扬为中医
李华:科技让农民走上致富路
科技先锋谈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3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延萍:责任为传承 弘扬为中医

本报记者 何军林

    人物简介

    李延萍,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重庆英才·名家名师,专业技术二级岗,重庆市名中医,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专委会副会长。

  那是平常的一天,在重庆某地铁站,地铁门应声打开,一名女子走到门前,刚刚踏出一步,就栽倒在站台。此时,重庆市中医院中医师李延萍一个箭步冲上去,以最快速度开展施救。

  在施救过程中,李延萍发现一个问题:新修的地铁站内只有一些基础的急救设施,仍需增配。随后,她进一步深入调研,提出的建议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如今,重庆市轨道交通的医疗急救设施日臻完善。

  从中,我们看到一个中医人治病救人的风采,也看到一个全国人大代表为民深情的担当。

  潜心临证攻疑难 传承经验扬文化

  “医者,治病救人是首要,医术精湛是基石。”30余年来,李延萍始终抱定这样的信念,长期扎根中医临床一线,造就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并熟练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及本专业学科前沿动态,解除了一个又一个病患之痛,深受病人的喜爱与敬佩。

  从普通中医到名中医,是一条向上攀升的钻研之路。这些年来,李延萍从未停止过科研步伐,围绕中医重点病种攻克内科疑难杂症,先后主持研发了益胃消瘀颗粒、痛风灵合剂、济生乌梅片等中药院内制剂3个。同时,形成“隔物灸”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病等多项集成示范中医适宜技术项目,惠及数十万民众。

  坚守临床,热心科研,深耕学术,成为李延萍身上最为显著的特征。经过数十年悉心耕耘,她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3篇;编写专著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主持重庆市疫情应急科技攻关专项项目、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社会民生类重点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6项。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药科技攻关专家指导组组长、市级中医救治专家顾问组成员,李延萍第一时间参与重庆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工作,积极思考并致力于中医药防治疫情的研究与实践。

  她牵头启动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科技攻关,提出中医药防治建议方案,研究成果纳入重庆中医药诊疗推荐方案;开展中医临床诊疗研究,成功研发用于新冠肺炎治疗3个中药制剂。疫情期间,她还多次参加重庆电视台“专家面对面”科普讲座,积极宣传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心系中医重传承 建言献策助发展

  很多时候,她谈论的不是一剂一药,而是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她特别注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重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她依托名中医工作室,培养了一支16人的核心团队,近2年,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22篇,研发了一批院内制剂、中医诊疗规范和特色技术。所依托的风湿病科、脾胃病科先后成为市级中医重点学科、专科联盟牵头单位。

  她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积极提出建议,适时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中医预防医学专业,启动新一批中医预防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加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建议具备条件的中医药高校增设部分中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特色、中西医结合的中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李延萍积极建议,川渝两地应通过不定期组织学科建设、互派专家以及开放实验室平台等方式,进行川渝两地中医药发展的创新研究,从而打破两地之间的壁垒,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她认为应持续加强川渝两地中医药界在人才、科研、教学、产业、流通、政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共进。

  贴近群众听民声 做实服务为民生

  随着老龄化时代渐行渐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贴心专业的中医药服务,成为很多老年人的养老愿景,也成为李延萍关注的重点之一。

  李延萍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中医药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深度还远远不够,还不能满足需求。她分析原因认为,一是能够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少;二是中医药养老服务技能人才缺乏;三是医保等配套政策暂未与社区居家养老有效衔接,“家庭照护床位”收费标准相对较高。

  根据2017年《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李延萍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开展专项调研,找准关键问题,深入落实现有或新制定的人才培养、资金匹配、医保扶持等政策,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在李延萍看来,更重要的是要扩大“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探索中医药深度参与的有效模式。她建议在各地遴选经济基础好、老年人密集的街道、社区,扩大“家庭照护床位”试点,特别是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给予政府补贴,落实将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这一政策。

  时至今日,李延萍依然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用她的话说,中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药只有来路没有尽头,作为杏林中人,自己有责任为传承、弘扬中医药而上下求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