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如天相河北泥河湾发现史前人类颜料加工遗存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色如天相
河北泥河湾发现史前人类颜料加工遗存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色如天相
165件绿松石文物的相聚

    现场观众拍摄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镶绿松石铜豆。本版图片由新华社发(伍志尊 摄)

  这是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在国内的首次展览,也是165件(套)绿松石文物跨越9000年的首次相聚。近日,“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在武汉开幕,向观众展现了我国悠久灿烂的绿松石文化。

  我国的绿松石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绿松石的国家之一。绿松石,凭着天蓝水碧之色和莹莹润泽之光,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大地的贾湖先民成为全世界制作使用绿松石的先驱。时至夏商,绿松石成为礼器,被视为王权的象征。两周之时,王畿与诸侯国同将绿松石视为装饰用的珍宝。秦汉一统,绿松石装饰工艺日臻精湛,绿松石文化也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魏晋隋唐以来,绿松石以天蓝水碧之色,倍受宫廷推崇。草原和雪域各族人民也甚为青睐,既用其装饰自身,也以其寄托信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绿松石文化的波涛汇聚起交流与融合的大潮,奔赴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之海。

  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绿松石文化绵延9000年,承载着先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灿烂中华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支。

  祭祀活动的重要器物

  绿松石早期很可能是古代祭祀礼仪活动中的重要器物。例如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绿松石文物,往往紧挨着精美的金器、玉器、铜器等文物。

  起初,考古学家在河南遗址发现的绿松石遗迹,距今9000~86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例如,在河南省的裴李岗遗址、沙窝里遗址和郏县水泉遗址都发现了一批绿松石制品。仰韶文化的先民们甚至发明了粘接镶嵌工艺,用黏合剂将切割好的松石片镶嵌在其他物品上。

  随着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不断发展,绿松石开始在以中原为起点的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逐渐被中原其他地区的居民所接受。黄河中上游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陶寺文化、世茂遗址等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松石制品。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也把绿松石作为一种珍贵的装饰材料。从北方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到南方的屈家岭、大溪、石家河、石峡文化,绿松石像星星一样闪耀在东方。

  38家机构的代表器型

  本次在武汉开展的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得到了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全国38家考古研究机构的支持。展品是来自贾湖遗址、二里头遗址、金沙遗址、殷墟遗址、晋侯墓地、马家塬墓地、曾侯乙墓、满城汉墓、吐尔基山辽墓、梁庄王墓等处的165件重点绿松石器物,很多是各处的代表器型,涵盖了9000年以来各个时期以及各个文化。

  从展品中不难看出,在9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人们把天蓝、月白、墨绿的绿松石作为饰品。同属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绿松石饰品的精美程度和制作工艺逐步提高。武汉盘龙城出土的商代绿松石镶金饰件,是中原文化系统出现得最早的成型金玉镶嵌饰件。除此之外,来自内蒙古的嵌宝石虎鸟纹金牌饰,来自云南古滇国的珠被,来自吐蕃时期的嵌松石立凤金头饰件等,也展示了不同民族人们对绿松石的喜爱。(本报综合)

  相关链接>>>

  部分绿松石展品的故事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提供)

  “上挑的眼眶里,一双浑圆的眼睛透过3500年的时光与你对视。它是谁?是龙,是虎,是牛,是鹿,是鸮,是熊……它似乎也在持续向我们提问——你是谁?”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里这段经典的旁白,描述的正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这件铜牌饰由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而成。虽历经3500年,绿松石片无一松动脱落,是青铜与绿松石结合的精巧神作。

  嵌玉片漆木器

  (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这件嵌玉片漆木器出土于金沙遗址祭祀区,属晚商西周时期。这件镶玉片漆木器表面刻画兽面纹,在巴掌大小的残片上,采用十几种玉片和绿松石镶嵌其间,最后以红漆勾勒轮廓,是古蜀漆器和镶嵌工艺的杰出代表。相较其他材质的文物,漆木器对保存环境要求更高,文保人员采用保护象牙的方法,刚出土时就将其紧急封存在硅胶中保护起来,以致于观众只能透过保护套来想象其全貌。本次展览是这件文物的首次外展。

  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提供)

  来自陕西省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的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是东周黄金铸造工艺登峰造极之作,也被称为“秦剑之星”。

  此剑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的一座仅有5平方米的古墓。它的剑柄为纯金打造,主题纹饰为蟠虺纹,其上还镶嵌着绿松石和料环,十分华丽夺目。同时出土的还有许多金、玉和铜器,光黄金总量便达到3000克,暗示着墓主身份不凡。但更令专家震撼的还是它的剑身,竟然是纯铁打造。用两种熔点不同的金属铸造同一柄剑,充分说明了春秋时期的秦人不仅掌握了金与铁的冶铸技术,而且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柄剑出土后一直保存在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只有非常重要的展览才会现身。

  镶绿松石铜豆

  (湖北省博物馆提供)

  豆,根据制作材质不同,有陶豆、铜豆之分。它的外形很像高脚盘,用来盛放食物。这件曾侯乙墓出土的铜豆有盖,盖面微隆,中间呈圆饼状,饰以绿松石镶嵌的联凤纹、鸟首龙纹,通体采用嵌错法。这是典型的战国青铜装饰工艺,先在器物表面铸出花纹凹槽,再填入绿松石、天然漆制品等,经过打磨,使之与器体紧密结合,展现出金碧辉映的光泽。(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