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企技术中心如何为创新“挑大梁”重庆启动软件产业经济发展指标统计申报
第04版:科技新闻·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渝企技术中心如何为创新“挑大梁”
重庆启动软件产业经济发展指标统计申报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已有“国字号”企业技术中心4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14家
渝企技术中心如何为创新“挑大梁”

重庆日报记者 夏元

    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 摄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创新中心,研发团队正在开会探讨。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上月底,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最新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植恩生物、中冶赛迪、惠科金渝和建安仪器4家渝企入选。至此,重庆已有“国字号”企业技术中心4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14家。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双链耦合”是今年重庆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其中,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的技术创新研发,则是重中之重。

  创新驱动,重点在产业,关键在企业。作为工业经济创新主导力量的1054家渝企技术中心,如何为创新“挑大梁”?这些企业技术中心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优势

  技术中心让产业链“串珠成链”

  技术中心如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先来看一组案例。

  作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专业变速器生产企业之一,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自身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一举突破国产变速器技术瓶颈,目前其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对企业销售收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和青山工业一样,重庆渝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依托自己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创新平台,形成了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集群,在去年“出道之年”就取得“开门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利润超20亿元。

  同样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环保材料进行创新研发,为电子、医疗、航空等多个产业领域提供一揽子节能材料及解决方案,连续数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超50%的增长。

  这些企业的创新发展,技术中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技术中心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之间的缺失环节,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玮认为,当前不少企业存在着“技术研发-成果扩散-商业化-产业化”产业链衔接不畅的难题,创新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正是打通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之间的“梗阻”,让产业链“串珠成链”。

  比如,以康佳光电为载体的市级微发光二极管新型显示创新中心为例,自成立以来,该中心已牵头陆续开发出20多款产品,投入量产10多个项目,在新型显示技术产业领域实现了多个上下游企业集聚和技术融合。

  不足

  技术中心数量偏少,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部分渝企通过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尝到了甜头,但就整体上看,重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和创新能力培育两个方面。

  从国家发改委此次公布的企业技术中心总名单来看,目前国内共有1601家“国字号”企业技术中心,其中重庆有40家,占比仅近2.5%,而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省市都各有80多家,青岛、宁波等市的数量也在40家上下,重庆的差距可见一斑。

  现有的1014家市级技术中心,在全市近8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中,占比也只是12%左右。

  重庆的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偏少,与企业难以满足技术中心创建评审的“硬指标”有关。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企业要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首先要获评为市级技术中心,后者的“门槛”包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每年研发经费支出不低于150万元,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少于30人,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300万元等。客观上,能够“够得着”市级技术中心的重庆企业,本身就不多。

  对于已经创建国家级或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渝企而言,在创新能力培育方面,包括重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不够、带动性强的科创企业不多、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不大、领军型的科创人才不足等,都是制约其创新成果得以进一步转化的短板。

  “要增加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提升其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是当务之急。”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副研究员廖敏表示。

  廖敏建议,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要在“培育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发展、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等多个方面做文章,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此提升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和群体规模。

  行动

  未来3年全市半数工业企业将设立研发机构

  为增加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提升其创新能力,一场行动已经在重庆展开。

  市经信委表示,按计划,今年内,全市企业中有研发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占比,将分别提高到35%、48%左右。到“十四五”末,全市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占比将达到50%。

  “要创建更多的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是前提。”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通过整合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各方资源,形成行业性研发中心惠及更多企业,增强其研发能力,从而带动更多企业符合企业技术中心创建“门槛”。

  “我们已经梳理出33条重点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提出了技术需求清单,以此推动院校、研究院所、企业开展协同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问题。”该负责人说,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是今年全市营造创新氛围、推动技术研发的“主旋律”。

  此外,市经信委、市科技局等将通过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此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并集中精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实施重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硬核”产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