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航天员“天宫”中弹响的古筝谁在月球“打弹珠”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揭秘:航天员“天宫”中弹响的古筝
谁在月球“打弹珠”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秘:航天员“天宫”中弹响的古筝

  古筝,是古老的汉民族乐器,被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乐器之一。不久前,神州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手执葫芦丝,将《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优美旋律洒满天宫空间站,王亚平也用一把古筝弹奏出了悠扬的《茉莉花》。这恐怕是“不知天上宫阙”的古人们穷尽想象也想不到的浪漫场景。

  古老的弹拨乐器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筝”这字最早见于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公元前237年,李斯劝秦始皇不要驱逐异邦客卿,上书道: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意思是: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呜呜呀呀地歌唱,听着愉悦的,已经是秦国地道音乐了。由此可推,在文献记载之前,筝就已经流传在西周秦地,因此古时的筝也被称秦筝。自秦、汉以来,筝也从西北秦地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

  1979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岩东周崖墓群中发现了两件筝。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长166cm、宽17.5cm,尾宽15.5cm,两端各有13个弦孔。另一件筝尾残缺,残长174cm,筝首弦孔木枘(弦轸)用一弦一枘,栓弦于枘上,类似潮州筝的系弦法。这两件筝的形制、弦数和系弦法与后世古筝相似,是目前我国已知古筝的最早实物。不知道这两件筝的主人,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们抚过的同类乐器会在头顶的“天上”响起。

  12弦的汉唐小筝

  古筝的弦数很多,有16弦、18弦、19弦、20弦、21弦,其中以21弦的较为常见。从视频中不难看出,航天员此次在天空弹奏的应为只有12弦的汉唐小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12弦小筝便已出现在宫廷中,由宫女进行演奏,后流传至民间。如今的汉唐小筝则是延伸改良过的一种小型古筝乐器,全长约70cm、筝头部分宽约22cm,筝尾宽约22cm,一共12根琴弦。

  跟传统古筝相比,汉唐小筝减少了琴弦数、改变了发音孔形状,所以在原有大古筝音色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古筝有浑厚的倍低音区,而汉唐小筝的音色集中,清脆明亮。虽然弦数少,但汉唐小筝可以奏出大部分的流行歌曲,如《青花瓷》《茉莉花》《沧海一声笑》等。

  同时,汉唐小筝依据大古筝的样子缩小了比例,携带也更为方便。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航天员为什么能将筝这种大型中式乐器带上太空。

  不一样的太空弹奏

  在太空中弹奏古筝跟在地面弹奏可不一样,如果不固定,弹着弹着,弹奏者很容易“飘”起来。

  视频中,航天员弹着《茉莉花》,旋律委婉优美,姿态优雅。但细心的观众却看出,在微重力环境下,她的坐姿是悬空状,身体只是做出了坐的姿态,实际并没有坐在任何椅子上,脚上还横放着古筝。弹奏的时候,她的右脚不得不用力勾住固定带,过程十分不易。事实上,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公开进行大型乐器表演。早在神州十三号发射前的采访中,王亚平就曾透露,此次飞行任务中,她带了一件比较大的乐器,之后会在天上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

  对此,不少读者网络留言称“来自宇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也有读者感叹:“你永远猜不到他们带了些啥上天!”(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