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网站日前梳理了本世纪以来冬奥金牌分布规律,想看看是哪些巍峨山脉孕育了冬奥霸主,结果发现了一个秘密:以往在冬奥会上揽金较多的金牌大国,都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基本上位于北纬40°~70°的冬奥金牌黄金纬度带。这个黄金纬度带上有哪些城市?都有着什么样的气候特点?来看藏在冬奥金牌里的气候秘密。
北纬40°~70°有哪些城市
从全球纬度上看,北纬70°比较寒冷,在北纬70°有领土的国家,部分地区已经处在北极圈内。而北纬40°则相当“热闹”,处在北纬40°~70°之间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瑞典、瑞士、德国、挪威、荷兰、法国、韩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国等。以城市来算,这一纬度穿越了中国北京、韩国首尔、美国旧金山、法国波尔多、希腊雅典和意大利西西里。
因此,北纬40°被史学家、地理学家奉为“神奇的纬度”。南北纬30°~50°的环形地带,则被称为地球的“魔幻腰带”。人类历史上大约90%的古代文明都发端于这条“魔幻腰带”。
除此之外,北纬40°~60°还是历届冬奥会举办城市最为集中的区域。因为冬奥会的主办城市需要冬季平均气温在-10~0℃之间,有充沛的降雪和良好的山地条件,如果温度过低会导致雪质变硬,运动员容易被冻伤。据大数据统计,这一纬度也是在冬奥会上揽金较多的金牌大国所在的黄金纬度带。
严寒气候催生金牌
21世纪以来,冬奥会共产生金牌452枚,分布在27个国家。除5枚来自南半球澳大利亚,其余几乎全部来自北半球中高纬度国家,这当中以北纬40°~70°最为突出。
其中,阿尔卑斯山脉区占比35%,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区占比17%,落基山脉区占比21%,高加索山脉区占比6%,全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总共才占比21%。仅阿尔卑斯山脉区就获得了全球超1/3的冬奥金牌,再加上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贡献的占全球17%的冬奥金牌,两大山脉联手占比超过50%,使欧洲成为当仁不让的冬奥会霸主。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区域以温带海洋及温带大陆性气候居多,冬季或多降水或严寒,有利于开展冰雪运动。除了气候因素,特定地形也是冬季运动开展的必要条件,连绵起伏、白雪皑皑的群山可以常年为滑雪者提供练习场地。
“双奥之城”的诞生
冬奥会的雪上项目对天气要求堪称严苛,风速、风力、气温、能见度等直接影响选手的技术发挥。当赛场出现大雪、大风等高影响天气时,往往会中断甚至取消比赛。
一般而言,冬奥会赛场温度以-12℃至2℃最为适宜。气温过高雪质变软摩擦力增大,气温过低雪质则会变硬。风力以2~3级以下最为适宜。风力过大会影响选手滑雪技巧的完成。同时,因为新雪过于蓬松,并不利于选手掌握平衡,所以以比赛时无降雪或小雪较为适宜。如果将能见度控制在小于2公里范围内,更有利于运动员和裁判员视线的判断。
本届北京冬奥会将设三个赛场。其中北京赛场将承办所有室内的冰上项目。延庆赛场拥有国内唯一符合冬奥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将承办高山滑雪等雪上项目。而张家口赛场作为主赛场,自然积雪深、结冰期长,尤其是张家口的崇礼区境内80%为山地,森林覆盖率超60%,承办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等项目均没有问题。
除了强大的赛事能力外,北纬40°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北京成功承办冬奥会的重要原因。北京也因此即将成为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