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前提升计划”),要求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最薄弱的环节,虽然实现了普及普惠目标,但仍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教师待遇保障不到位、科学保教水平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
对此,“学前提升计划”针对目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系列举措。
补齐资源短板
“学前提升计划”要求各地要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做好入园需求测算,完善县(区)普惠性幼儿园布局规划。及时修订和调整居住社区人口配套学位标准,配建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幼儿园。国家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和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鼓励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高校、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公办幼儿园。
加强收费监管
“学前提升计划”要求合理确定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和办园成本等因素,动态调整公办园收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最高收费限价。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园收费的监管,在合理核定办园成本的基础上,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优化师资队伍
“学前提升计划”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好教师配备和待遇保障问题。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加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培养力度。要求深化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学前儿童发展、教育专业基础以及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水平。要求各地制定幼儿园教师和教研员培训规划。鼓励高校、教科研机构和优质幼儿园结对帮扶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
强化规范管理
“学前提升计划”要求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达标,建立全覆盖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要求完善教师资格与配备、安全防护、收费行为等方面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办园行为督导,重点对存在危房、“三防”不达标等安全隐患及园长和教师资格不符合规定等不规范办园行为的幼儿园进行动态督查。部署开展幼儿园名称规范清理行动。严肃查处面向学前儿童的违法违规校外培训行为。
当前,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目标,开始迈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完善体制机制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上来。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