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先民也是吃货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2000年前先民也是吃货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现海鲜、水果、零食遗存
2000年前先民也是吃货

  2000年前古人吃什么?证据来了!12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研究团队鉴定,从江西省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刘贺主墓粮库中提取的植物遗存种类为稻、粟、麻、甜瓜和梅,为追溯西汉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反映当时的丧葬制度,以及墓主人的饮食偏好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同期,在由山东省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胶州市博物馆联合发掘的青岛市胶州盛家庄和东埠两处汉代墓群遗址现场,发现了大量蛤蜊皮等贝类遗存,说明在2000多年前居住在胶州湾的西汉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已经把蛤蜊当作了日常美食。

  快来看看2000年前的先民们吃些什么吧!

  主粮:稻谷

  在“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这句形容人不事生产、脱离实践的成语中,“五谷”具体指的是哪五谷,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定论。

  本次海昏侯墓粮库中发现了稻、粟、麻“三谷”遗存。在此之前,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谷物为稻、麦、黍、粟、豆、麻“六谷”,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谷物与海昏侯墓一样,也为稻、粟、麻“三谷”。陪葬品中的谷类既能反映墓主生前饮食与生活情况,也能印证当时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与发展。这些发现证明稻、粟、麻这三种谷物早在汉代就成了重要的栽培作物。其中,纤维可以用来结绳和织麻布,果实可以用于榨油和食用的麻,早早成为了江南地区“五谷”的重要成员。

  从考古发现来看,“五谷”的具体组合还受到地域的影响。南方的海昏侯墓与马王堆汉墓的粮食作物以稻为主,和北方汉墓无(或少)稻而多粟、黍或麦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考虑到北方地区当时并不以稻谷于主要作物,汉代黄河流域的“五谷”更倾向于“黍、粟、麦、豆、麻”,部分北方墓葬中出现稻谷做随葬品可能仅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海鲜:蛤蜊

  在青岛市胶州盛家庄遗址发掘的多座墓葬的填土中,近日也发现了大量的蛤蜊皮等贝类遗存,最厚处近半米,考古工作人员称其为积贝墓。

  这些蛤蜊等贝类在历史岁月的侵蚀中,虽然已经变得残缺不全,但仍然可以推断出在2000年前的西汉早中期,胶州湾一带盛产的蛤蜊已经成为先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墓葬中的蛤蜊遗存,还原了一幅胶州湾汉代先民的生活场景:随着胶州湾潮水的退去,西汉渔民纷纷带着渔具来到海边收获蛤蜊等贝类海鲜,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大海的馈赠。时光流转2000多年,这些西汉人并没有想到,他们曾经享用过的美食残留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曝光”于现代人面前。

  除了蛤蜊,墓室的四周还散布着牡蛎、海螺、沙海螂、锈凹螺、鲍鱼、海帽等海产软体动物的贝壳,专家认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腐、防潮。另外,积贝墓是西汉时期沿海居民墓葬的典型代表,发掘出的在西汉只有显赫贵族家族才使用的积贝墓,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显赫。

  水果:甜瓜

  汉墓中通常会陪葬墓主生前使用或喜爱的东西。本次海昏侯墓中除了发现有稻、粟、麻“三谷”以外,还有甜瓜子,说明这位侯爷生前是喜欢吃水果的。

  本次在海昏侯墓粮库中发现的甜瓜子遗存,与2015年底在刘贺遗体食道、胃部、臀部等部位发现的甜瓜子一致,印证了海昏侯刘贺爱吃甜瓜,并且习惯连着甜瓜瓤一起吃,同时还不爱吐籽。专家也确认了这一点,甜瓜吃法各不一样,有人会将瓤掏空再吃,有人爱吃瓤又嫌吐籽麻烦,刘贺属于后者。与他有着类似饮食习惯的还有马王堆一号墓的辛追夫人。在二人遗骸的腹部位置,考古人员均发现了甜瓜子,这说明他们在死前不久还吃过甜瓜,可见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贵族对甜瓜食用较为普遍。

  我国甜瓜种质资源丰富,栽培与驯化历史悠久,据考证至少在3000年以上。

  饮料:茶

  近日,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了《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报告,正式公布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

  经研究团队综合分析,确认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古人煮(泡)后留下的茶渣。邾国故城的这一发现将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追溯到战国早期,也就是公元前453年至前410年。

  零食:梅干

  另一种从2000年前延续至今的零食是梅,在汉代颇受贵族青睐。本次南昌海昏侯墓粮库中也发现了大量梅核,但不明确其果实是否加工过。不过此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以及记载了梅、脯梅和元梅等加工制品的竹简。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墓主为西汉高级官吏)也出土了梅、青杨梅等果品。这些都反映了梅在南方的种植和利用,梅的食用在长江流域非常普遍并有成熟的加工技术。(本报综合)

  相关链接>>>

  这些植物遗存为何能保存2000年

  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让海昏侯墓延续了西汉早、中期的厚葬传统。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介绍,在海昏侯墓中除发现有刘贺棺椁外,还同时建有车马库、娱乐用品库、文书档案库、武库、衣笥库、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厨具库等10类仓库,里面置放的物品都是墓主人生前使用或喜爱的东西。 其中海昏侯墓室呈“回”字结构,发现的水稻、粟、大麻、甜瓜、梅等植物遗存的“粮库”,就位于钱库和乐器库之间。可见,这5类可食用植物与墓主人刘贺生前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这和海昏侯墓长期处于地下水的浸泡中有关。”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不同类型的文物需要的“保鲜”环境不同。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公元318年)豫章郡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使原来的海昏县等豫章古县淹没到鄱阳湖中,也让海昏侯墓墓室发生坍塌,导致椁室被地下水淹没。其中刘贺的棺椁长期浸泡在泥水中,连遗体都已腐化,研究人员甚至无法对其做DNA检测,但在粮库内的贮藏物中提取的稻、粟、麻、甜瓜、梅等植物遗存,却恰恰喜欢这种水浸环境,并因此保存新鲜。

  经研究人员对比鉴定发现,稻、粟、麻、梅呈棕褐色,甜瓜呈土黄色;水稻的小花已结成块状,稻谷与粟的颖果、麻的种子均已降解殆尽,但甜瓜的种子与梅的果核相对保存较好。(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