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滑冰、跳台滑雪、冰球比赛……这些冬奥会项目你一定不陌生。但是,由皮影戏创作出的“冰雪运动会”你见过吗?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人们对冰雪运动的关注度逐渐提升,皮影戏《寻找雪姑娘》片段“冰雪运动会”也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拿线”艺人们操纵着竹签,用古老的非遗艺术与冬奥题材相结合,将诸多冬奥会项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只见这些不同衣着、大小各异的影人们时而踩着滑板表演起滑雪动作,时而又手持冰球杆打起了冰球……模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以越来越多元化的方式开始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是“国潮风”的兴起,现代科技也为保护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向。
梦幻联动实现非遗“整活”
在先前的“双十一”热潮中,京东联合非遗机构打造了一场全新的梦幻联动——《整活》。短片《整活》携手多位手工艺人,用古今结合的方式,让人们看到了非遗多元化的可能性。
短片的第一幕:“皮影戏×投影仪”。在我们传统认知里的皮影戏是戏剧的另一种演绎方式,而在短片中,当皮影戏结合投影仪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小朋友和年轻人也一样能够看得津津有味。
第二幕:“木雕×机械键盘”。短片里的木雕不再局限于建筑和家居,也可以为桌面美学注入新灵魂,比如你的键盘。
第三幕:“唐卡×VR”。在与VR的联动中,唐卡不再是一针一线的传承,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再现传奇。
通过这三组科技与传统非遗的联动,充分展示了创新的美好,成功实现非遗的“整活”。相比其他非遗联动,此次联动通过科技的方式打开非遗,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和灵感来源,同时也为科技带来了新的想象力。
动作捕捉精确再现非遗场景
在传统的非遗歌舞保护中,录制视频、音频是主流方法。然而,视频对观看角度有较大限制,观众难以看到细微的动作全貌,而且录制技术和录制设备质量也会影响效果。所以,只有将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使其得到更完美的复制,才能摆脱非遗传承过分依赖传承人的困境。
以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传统仪式“撒叶儿嗬”(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长阳县资丘镇民族文化馆在通过统一的筛选和培训后,选出了表演“撒叶儿嗬”动作最为规范的三名传承人,让他们在华中师范大学的三维动漫实验室里担任动作捕捉的模特。
随后,团队人员利用摄像头将这三名非遗传承人的动作记录下来,并转换成了动画,再逐步修正动作的失误,确保最终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撒叶儿嗬”。如今,打开“撒叶儿嗬”动漫展现软件,观看者就能够随意切换动作角度、选定不同的人物角色,以便学习团队表演中每个人的动作。
不仅是歌舞,通过技术手段,更多的非遗项目也逐渐开始“解锁”。比如在扬州市木偶剧团的制作车间里,某社会实践团队全景式地拍摄了杖头木偶制模、开模、组装、服饰缝制、面部化妆等全套制作工艺。之后,观众在观看VR全景视频时,就能够更全面地看到、听到所在场景的一切内容。
三维动漫贴近儿童走进大众
如今,更多非遗保护的重担落在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肩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将科技赋能于传统文化,能让非遗以更轻松、更简单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行列。
依旧以“撒叶儿嗬”为例,通过三维动漫技术,可以将人物形象进行卡通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增加儿童的接受度,让其在儿童中的传承更顺利。同时,三维动漫技术也在这些濒临失传的非遗文化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过去,受旧观念影响的人们是不允许女子唱跳“撒叶儿嗬”的,但如今,非遗文化的大规模普及与传承早已将这样的禁忌打破。唱跳“撒叶儿嗬”不但不再受任何限制,反而一度被改编为广场舞,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