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种外观颇似烂桃的“爆炸桃”走红,因其样貌奇特、口感脆甜,“虽然难看,却很好吃”成了卖点,引得不少消费者尝鲜抢购。
“爆炸桃”的走红,并不完全因为名字取得吸引人,其背后蕴含的“小农业”机遇更值得探讨。
“爆炸桃”是不是新品种
“爆炸桃”走红后,不少人对其“来历”表示出了强烈好奇,纷纷发问:是不是国家研制的新品种?
其实所谓爆炸桃就是普通桃子,民间俗称丑桃或冬桃。“爆炸”现象其实就是“裂果”,并不是一种更优良的品种。在品种培育过程中,一般也不会把“裂果”作为育种目标。
对于今年冬桃为何会出现较多的“爆炸果”,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文芳分析认为,和今年的雨水较大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比较甜的桃子,它细胞里面所含物的浓度比较高,一旦下雨它会膨胀,膨胀的话就会裂开。”
此外,造成桃子开裂还有品种自身的遗传物质、营养元素摄入量过多或过少等内在因素。
“爆炸桃”为何会走红
“爆炸桃”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往年因为“卖相”不佳、运输困难等原因,这种桃子通常只有三条出路:一是低价倾销,平均销售价格只卖两三元一公斤;二是销售给饮料厂,厂商将桃加工成饮料出售;三是直接当养殖饲料或者种植肥料。
相比往年“爆炸桃”的低价销售,今年的“爆炸桃”经过包装营销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桃”,身价倍增,成为经销商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宠儿。
有人说“爆炸桃”的走红,是因为名字取得好,其实并不尽然。过去“爆炸桃”还有个喜庆的名字叫“开口笑”,人们并不买账。这当中最大的原因还是互联网的助推。
一方面,互联网缩短了农副产品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消费者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到农产品,这使得许多农户自家的农副产品飞出乡村,直抵大众眼前。另一方面,互联网让“吆喝”变得更加有力,特色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做到了最大化宣传。
过去,很多小农户面对“大市场”只能“望洋兴叹”,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如今,农户们用好网络,开启产销对接,使农副产品流通更现代化。
在“互联网+”时代,农民不光“抓生产”,还逐渐懂得“抓市场”,这是从单一农业经济走出去的一种飞跃。
“爆炸桃”蕴含的小农业机遇
我国农产品市场广阔,同类产品价格相差很大。以西瓜为例,旺季大规模上市后,每公斤价格低至两三元。而山东潍坊有一种品牌西瓜,“站”着生长,每个能卖到100元,且供不应求。以柑橘为例,除了久负盛名的赣南脐橙、主打错季销售的川渝晚熟柑橘,还涌现出不知火丑橘、三峡蜜橘等新秀,使得国产高端柑橘成功抗衡美国新奇士橙。由此可见,可辨识、难复制的产品特色是农产品实质性竞争优势,“小农业”值得做大文章。
“多的减下去,少的提上来”,这个简单的道理切中了农业的要义。今天的消费者不再热衷排浪式消费,开始追求新奇特优,愿意为尝新、尝鲜花钱。那些专注于细分市场,“独一份、特别特、错峰头”的产品更受市场欢迎。
宁咬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种种迹象表明,“小农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此次“爆炸桃”依托于地方农民的自主创造,收益也主要落入了农民口袋。互联网让一些地方特色的小批量农产品实现了快速可达,不仅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分级、仓储物流等基础建设,还提升了农民素质、培养了一批农民网红,他们不光懂得埋头抓生产,还懂得抬头闯市场。(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