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学界热词莫过于“生物多样性”。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日前在春城昆明闭幕,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生物多样性也被提升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高度。生物多样性是指什么?生物种类越多越好吗?生物多样性为什么如此重要?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对于大众而言,“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生物”与“多样性”都好理解,但合在一起,似乎又不仅仅是指“生物很多样”那么简单。
生物多样性,是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指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整体的多样性,涉及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动物、植物、微生物,乃至它们形成的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自然保护区中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人们肚子里一个微小的肠道菌落,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
除了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生态系统构成方式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同样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不同栖息、生长、繁殖方式,也属于不同的生物多样性内容。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描述的就是这种因环境产生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多重要
据估算,目前全球物种共有500万~1亿种,而确认发现的仅有200万种。看似繁多而丰富,但实际上其中大部分都是昆虫等小型生物。而对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哺乳动物只有5000多种。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不断变强,物种灭亡的速度也逐渐增加。据测算,人类活动引起的人为灭绝,是非人为灭绝速度的100~1000倍。
虽然物种的生成与灭绝是自然界“适者生存”的正常进程,但是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例如,澳大利亚的12种本土特有的蝴蝶基本灭绝后,导致植物授粉变得困难,其他动植物也会因此加速灭绝,最终给整个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带来灭顶之灾。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食用、药用到工业原料、从科学研究到美学创造,不同种类的生物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很难准确评估出任一物种消失带来的影响。因此,居安思危,尽可能保存下更多的物种,才能为以后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做好准备。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好在人类逐渐意识到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越做越好。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为野生生物群落营造了大量栖息之地。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不是单纯让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越好。盲目引入新物种,反而可能会对现存的生态系统造成灭顶之灾。19世纪,鲤鱼、草鱼等亚洲鱼类被引入美国,以控制过多的昆虫和水生植物的疯长。几十年后,美国五大湖的亚洲鲤鱼却泛滥成灾。因此,对于本土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则要加强保护力度,尽量避免外来生物入侵和人为破坏。
同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准则。比如濒危生物,应在其活动区域建设对应的自然保护区,用最适宜的环境,保护最合适的动物。我国在四川、陕西、甘肃设立的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就是为熊猫们“量身打造”的竹林乐园。总之,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避免一家独大,才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