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钓鱼城考古资源 让更多人感知文化历史研发负重外骨骼机器人 推动更多实用产品落地
第03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用好用活钓鱼城考古资源 让更多人感知文化历史
研发负重外骨骼机器人 推动更多实用产品落地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袁东山:
用好用活钓鱼城考古资源 让更多人感知文化历史

重庆科技报记者 沈贝

    袁东山介绍钓鱼城范家堰遗址。(受访者供图)

  “城在山中,山在我心中。”提起合川钓鱼城,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就打开了话匣子。近日,他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说起了自己和团队参与钓鱼城考古的故事。

  袁东山1982年参加工作,现任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以城市考古,重庆城、钓鱼城、白帝城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为研究方向,他先后主持过合川钓鱼城、丰都高家镇、奉节白帝城等数十处古遗址、古墓葬的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者通过逐步调查、反复求证,对文化遗址的认识越深入,发掘越精准。”袁东山举例说,在钓鱼城护国寺的挖掘前,考古界一直认为钓鱼城护国寺始建于唐代,但挖掘、考证后,才最终确认钓鱼城护国寺为宋代建筑。“文献记载有两位知名的石头和尚,一位为唐代杭州石头和尚,全国知名;另一名为钓鱼城护国寺开山始祖石头和尚。我们查阅大量文献发现,钓鱼城护国寺的开山始祖石头和尚出现在很多北宋末期、南宋早期合川文献记载中,由此证实钓鱼城护国寺石头和尚为宋人,钓鱼城护国寺为宋代建筑,这和考古结论吻合。”袁东山告诉记者,考古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修正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考古发掘之后便是保护。“原本被火烧掉的钓鱼城范家堰遗址,有700多年历史,发掘后需要对它进行保护。”袁东山说,文保工作者要像医生一样对“文物病人”进行检查,通过生物、水文等一系列病害勘查上,给出文物保护方案。方案经过细化、设计、论证,层层审批,最后实施。

  “保护的过程中涉及到文物的修复,但修复不能想当然,而是以保护为主,发现问题,抢救第一。”袁东山认为,保护文物的重点不是去影响和破坏文物,文物专家要做到一切以文物本体保护为出发点,“让文物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文物。”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利用其承载的文化元素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袁东山说,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利用,合理利用文物才能继承和发展好中华文化,才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通过挖掘,让文物展现在了世人面前;通过保护,让文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承;通过利用传承,才能将文物展示出来,让更多老百姓感知、了解文化和历史。”袁东山说,经过近二十年的考古发掘,钓鱼城考古已有了阶段性成果,并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用好、用活钓鱼城考古文化资源,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我将一直关注、研究这个领域。”袁东山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